检索词:
检索到 3570 条相关资源
-
302019-09
[ 词条 ]旦行
传统秦腔四大行当之一。戏中的女性角色,无论文、武,老、少,凡属女性者,皆归旦行。旦角之“旦”,有人解释为以“旦”忌“阳(男阳女阴,因为过去旦行均由男性演员扮演,故以此随时警示“男旦”务须突出阴柔之色)。宋杂剧中就已有了“装旦”行当;元杂剧中的旦行,分类更细,确立“正旦”是同“正末”(正生)并重的两个最主要角色,剧本也有专供“正旦”演出的“旦本”。明清传奇以至近代各戏曲剧种,都有旦行角色。秦腔根据所扮人物年龄、性格、身份的不同,在旦行内还划分出许多专行,如正旦、正小旦、小旦、花旦、老旦、彩旦、武旦、娃娃旦等,表演上也各有其特点。正旦 京剧称青衣。原系京剧用语,因常穿青色素褶而得名,后在秦腔中逐渐衍用。戏中多指穿花、素褶裙的中年女性。正旦在旦行里占有最主要的位置,念韵白,重唱功,表演要求端庄、稳重、贤淑,讲求“笑不露齿,行不露足”,动作幅度不大,舞台上无论坐、站,还是走路,均保持双手挽捂左胸腹的姿态,以突出封建礼教束缚下的正派良家妇女形象。《铡美案》中的秦香莲、《赶坡》中的王宝钏、《三娘教子》中的王春娥等,均属着青褶的正旦;《忠保国》中的李艳妃、《贺后骂殿》中的贺后等,也着素褶,属正旦。苏凤丽剧照秦腔正旦流派有李(正敏)派、何(振中)派、孟(遏云)派、王(玉琴)派、余(巧云)派等。此五派在唱腔上各有创造,各有特点,其中李正敏所创造的“敏腔”,被尊为“秦腔正宗”。其他四派,何(振中)派唱腔以高亮火爆赢人;孟遏云为秦腔首个坤伶,承男旦声腔之长,形成字韵倶佳的行腔特点,二十世纪在陕甘两省享有盛誉,她的代表作品是在秦腔电影《三滴血》饰王妈;王玉琴则以“满口嗓”取胜;余巧云又以东府旦角流派而独树一帜。①正旦类别。正旦按表演可分为以唱工为主和唱念做并重两类。前者有《状元祭塔》中的白素贞、《忠保国》中的李丰色女己等;后者有《赶坡》中的王宝钏、《汾河湾》中的柳迎春、《三娘教子》中的王春娥、《铡美案》中的秦香莲等。②正旦扮相。正旦以穿青褶子居多,如《赶坡》中的王宝钏、《二娘教子》中的王春娥、《铡美案》中的秦香莲、《春秋配》中的姜秋莲、《杀仇》中的尤庚娘、《白玉楼》中的白玉楼等,都是典型的正旦行当角色。其扮相一般清苦,穿黑褶子,以示贫妇民女。近年来以灰褶或灰蓝褶代之,以避沉重;头上不戴珠花,脸上不搽脂粉,脑后梳发髻,鬓边下垂一绺青丝。此外,后妃、公主、官宦小姐、贵妇一类的人物,如《忠保国》中的李艳妃、《斩秦英》中的银屏公主、《祭江》中的孙尚香、《宇宙锋》中的赵艳容等,也属正旦行当,穿女蟒、戴凤冠或花帔、素褶等。③正旦代表唱段。正旦多以成套[苦音]口副空最为典型,代表唱段有《赶坡》中王宝钏唱段“适才间大嫂对我言”、《三娘教子》中王春娥唱段“端一把椅儿坐机前”、《杀仇》中尤庚娘唱段“尤庚娘坐愁城自思自叹”、《铡美案?告状》秦香莲唱段“秦香莲跪轿前心惊胆颤”、《忠保国》李艳妃口昌段“泪珠儿不住的胸前淌”等。此外,《斩秦英》中银屏公主[苦音大起板]套[拉腔]的“银屏女绑劣子忙上金殿”等,都是较为大板的正旦成套苦音唱腔精品。正小旦 多指戏中扮演端庄稳重的青年女子及少妇,正小旦也多以唱工为主,甚至唱做并重。如《斩秦英》之银屏公主、《状元媒》之柴郡主、《打金枝》之唐君瑞、《三上轿》之崔秀英等均为正旦。小旦多指闺中尚未出阁的年轻女子。表演要求端庄、秀丽、做工兼重、神态温柔,兼含羞涩。如《火焰驹》之黄桂英、《游龟山》之胡凤莲、《南天门》之曹玉莲、《蝴蝶杯》之卢凤英等皆是。有些秦腔班社把正旦、老旦、摇旦以外的其他旦行角色,统称为小旦。小旦中的闺阁旦则指闺中尚未出阁的小旦角色,在京剧中称“闺门旦”。花旦 多指年轻美貌、开朗活泼的姑娘少女角色,伶牙利嘴,十分重视做工和念白,讲究神采。如《拷红》之红娘、《火焰驹》之芸香、《拾玉镯》之孙玉娇、《小姑贤》之小姑等皆是。老旦 多指戏中各种身份、年龄大的老年女性。贫富有别,贫者动作迟纯,富者高雅尊贵。旧时秦腔剧种本不设此专行,加上以老旦为主的秦腔剧目不多,故常由老生或正旦演员兼演。近年来才陆续有了老旦专工。“老旦”的扮相、身段、台步均以突出老年人性格举止为特点,演唱用本嗓,并多在中、低首区内迁回,与老生唱腔较相近。如《辕门斩子》之佘太君、《放饭》之朱母、《双罗衫》之苏母、《五典坡》之王夫人等皆是。屈巧哲剧照武旦 多指戏中武艺超群、英姿飒爽的青壮年女性,以武功为主。“武旦”分为刀马旦和靠把旦两类。①刀马旦。为战衣战裙、短打妆扮且无官职的勇武女侠。表演上着重武打,尤擅于特技“打出手”。如《武松打店》之孙二娘、《霓霞关》之东方夫人、《打瓜园》之陶三春、《打焦赞》之杨排风等。②靠把旦。为穿长靠、插靠旗的女将,包括插翎子、挂“毛兜兜”(京剧称“狐尾”)等占山为王的寨主和番邦女将。虽然武打但并不激烈,一般着重于唱做和舞蹈。如《穆柯寨》之穆桂英、《战金山》之梁红玉、《三休樊梨花》之樊梨花、《下南唐》之刘金定等。京剧将此类角色称为“刀马旦”。彩旦 又称“媒旦”“丑旦”。多指戏中被揶揄、丑化的民间下层女性,不分年龄、身份,也无论化妆、表演、唱念,均以夸张、滑稽可笑为主。诸如媒婆、妖婆、店婆、禁婆、巫婆、鸨儿一类丑婆子,都属于彩旦式的人物形象。《拾玉镯》之刘媒婆、《小姑贤》之姚氏、《看女》之乡下妈、《哭杀场》之丑丫鬟等。还有一种解释,“彩旦”系指年龄较轻的女性,如秦腔《哭杀场》之丑丫鬟之类。彩旦在表演上与丑角基本无异,加上演男丑的演员都能饰演彩旦,许多秦腔班社故将其归为“丑”行。彩旦中比较有特色的一支是摇旦,又称“妖旦”,指年纪较大的丑婆子。除一般“彩旦”的滑稽之外,更具奸习、凶狠、妖邪。在秦腔传统戏中,多属后娘、公婆、鸨儿之类角色。《铁莲花》之马氏、《小姑贤》之姚氏等,即是“摇旦”之典型。娃娃旦 多指未成年的女性儿童。如《窦娥冤》之小窦娥、《铡美案》之冬妹等。秦腔本无专应此工的演员,通常多由跟班学徒、学员临时担任。 -
302019-09
[ 词条 ]《两包水烟》
现代本戏。王坤编剧。1966年甘肃省武威地区秦剧团首演。导演王克昌,音乐设计刘怀义。杨振华、王新学、刘凤英演出。本剧讲述了年轻的饲养员,批评了未婚妻的父亲不爱惜集体牲畜的行为,其父怕影响儿子的婚事,便给亲家送去一包水烟。未来的亲家非但没有生气,同样也给其父送了一包水烟,两家团结得更加密切。 -
302019-09
[ 词条 ]新疆“三王”
乌鲁木齐市秦剧团(1949年前名为天山舞台、新中舞台,1949年后曾改名为新中秦剧院)三位著名秦腔艺人王义民、王正民、王北平的联合尊称。从二十世纪四十年代起,“三王”的称号逐渐在迪化戏迷中叫响。“三王”均擅演须生戏,且各具特色。在“文化大革命”中,他们都受到程度不同的冲击,身心交瘁,后来相继作古。①王正民(1917~1972)。须生演员。陕西西安市人。11岁入益民社、培风社学艺。出科后在高陵戏社、咸阳益民社、玉花社、甘肃泾川剧社、天水新兴社、秦安戏社、临洮宏盛社、西峰社,兰州众英社、酒泉戏社搭班演出。1947年到新疆加入新中舞台,与王义民、王北平齐名并称“新疆三大王”。曾受惠济民、毛金荣指教,功底扎实。擅演剧目有《辕门斩子》《下河东》《斩韩信》等,并串演《铡美案》之包拯、《斩单童》之单童等。②王北平(1920-1981)。秦腔演员、导演。工须生。陕西蓝田县人。14岁入甘肃平凉平乐学社学艺,得高希中、刘易平教诲。出科后,先后在甘肃静宁复兴社、西峰戏社、平乐学社、陕西蒲城维新社、渭南平林社、河南卢氏县光武戏社、兰州精诚剧团搭班演出。1948年到新疆,加入新中舞台。与王义民、王正平齐名,并称为“新疆三大王”。其唱腔沉稳苍劲,做工灵巧飘逸,口劲尤佳,独有风韵。以演衰派老生戏为主。擅演剧目有《烙碗计》《卖画劈门》《二启箭》《祭关张》等,均享盛名。还能串演小生戏,如《周仁回府》之周仁等。另有打鼓特长,还兼导演,曾执导几十本传统戏和现代戏。③王义民(1914~1986)。须生演员。陕西西安市人。原名王宽铭。13岁入榛苓社学艺。出科后,先后在西安正艺社、秦凤社,汉中纪民社,宝鸡新民社,兰州众英社、众兴社、盟胜社,临洮福盛社,武威剧团搭班演出。1947年到新疆,加入新中舞台。文武兼备,以挂靠戏为主并兼演丑角。历任乌鲁木齐市秦腔剧团团长、乌鲁木齐市戏曲剧院副院长。擅演剧目有《临潼山》《打镇台》《九江口》等。系新疆维吾尔自治区政协委员、新疆戏剧家协会理事。 -
302019-09
[ 词条 ]姚静芳
姚静芳(1779~? )清乾隆时期演员。工旦。祖籍四川,后随父流居陕西三原。又名宁,字玉京,艺名翠官。从小学习秦腔,清嘉庆三年(1801湔后入京加入双和部。表演注重以趣传神。会戏很多,色色皆佳,又工墨兰,享有雅誉。拿手戏有《春秋配》等。偶习昆曲,与刘郎玉相善。小铁笛道人《日下看花记》卷二评其演《捡柴》时云:“愁容幽艳,为带雨梨花……” -
302019-09
[ 词条 ]《初升的太阳》
现代本戏。段肇升、刘养民根袁据孙维世同名话剧改编。1966年西安市三意社首演。导演苏青、刘养民,音乐设计李克义,舞美朱进才。李淑芳、周辅国等主演。本剧讲述了某探井队家属郭德英(生产队指导员),为解决职工生活问题,率领家属搞农副业生产,遭丈夫反对。来自大城市的家属林彩英怕苦怕累,又经思想落后的铁旦妈挑唆,要禽开探井队回城,经郭德英耐心教育,终留在生产队。后家属生产队自告奋勇,要建干打垒的房子。郭德英丈夫及家属委员会主任认为:“驴子爬电杆,根本办不到。”后在总支书的支持下,家属们克服困难,取得胜利。 -
302019-09
[ 词条 ]文化干部培训班
新疆戏剧干部培训机构。1939年茅盾通过新疆文化协会筹办,并自任班长。学员由各民族文化促进会选送,均系文化干部,共200人。初级班一年,高级班半年。聘请文化界知名人士讲授各门课程,茅盾为“问题解答课”主讲,从哲学、社会科学、文化艺术、艺术理论、创作实践、艺术方法等方面给予辅导讲授。对于新疆秦腔、京剧、曲子戏和维吾尔剧的革新发展,产生深远影响。 -
302019-09
[ 词条 ]韩盛岫
韩盛岫(1910~1988)戏曲导演、教练。北京市人。早年入京剧富连成班坐科学艺,专工杂角,生、旦、净、丑皆演,尤擅架子花脸。抗日战争爆发后,曾在獅吼剧团任教,后在西安莲湖公园开设茶馆。1940年任教于陕西省戏剧专修班,后又到西安上林剧院。战争中,一度在家闲居。1950年进西北民众剧团,后转入陕西省戏曲研究院,任导演、教练。一生排戏甚多,《赵氏孤儿》《游西湖》《窦娥冤》《飞虹山》《大审》《满江红》以及《金琬钗》等重点剧目,均倾注着他的心血。他导戏有八字诀语,惜未能传世。曾为秦腔、豫剧、京剧培养了大批新生力量,秦腔演员刘茂森、王仲华、王定干、栗成荫、李应贞、马蓝鱼、李继祖、胡正有等,豫剧演员常警惕、孙建章、张敬盟、王景云、强庭栋等著名演员,皆出自他的门下。 -
302019-09
[ 词条 ]《马芳围城》
秦腔传统本戏。别名《榆林关》。武生唱做工戏。事见《香莲帕》鼓词。西路、东路、南路、中路秦腔常演。现有多个版本存世,有西安德华书局刊行本;陕西省艺术研究所藏抄存本和甘肃省文化艺术研究所藏丁希贵口述本。本剧讲述了明神宗登基,囚禁马芳之父。马芳兴兵围困京师。兵至榆林关,经杨波劝阻,其父获释,马芳退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