检索词:
检索到 3570 条相关资源
-
82019-10
[ 词条 ]文华奖
中国政府在舞台艺术领域的最高奖。文化部于1991年设立并主办。前八届(1998年前)每年评奖一次,评奖范围包括上一年度的所有舞台艺术精品。从第九届(2000年)起,改为两年一届。第^届(2004年)又改为二年一届,并将“文华奖”与“中国艺术节奖”两奖合一,放在艺术节上综合评选。“文华奖”评奖对象是整台的大型剧目,包括新创、改编、移植的戏曲、话剧、歌剧、舞剧、儿童剧,及有整体构思、非组团组台的大型歌舞、乐舞、杂技、曲艺、木偶、皮影剧目等。设文华大奖、文华新剧目奖和单项奖。单项奖包括居_奖、导演奖、编导奖、音乐创作奖、舞台美术奖和表演奖。每届获奖剧目总量不超过35个,获文华大奖的剧目不超过6个。单项奖从获奖剧目中评选。每届数量不超过60个。所有参评剧目要求从首演日在参评之日前5年之内,正式公演50场以上(大型歌剧、昆曲演出场次在20场以上)。地方艺术团体参评剧目由各省、自治区、直辖市文化厅(局)推荐申报;解放军艺术团体参评剧目由解放军总政治部宣传部推荐申报;中央和国家有关部门与单位所属艺术团体的参评剧目,由其主管部门推荐申报;文化部直属艺术团体参评剧目直接向文化部申报。眉户现代剧《迟开的玫瑰》获辱文化部文华大奖;秦腔《西域情》《蔡伦》获文华新剧目奖。 -
82019-10
[ 词条 ]大起板
亦称[大岐板]。其间因常带二音拉腔,故又称作[岐板腔]或[苦音拉腔大起板]。秦腔辅助板式唱腔之一。[尖板]变体的一种。在[古首慢尖板]基础上吸收[滚板]板式综合发展而成的一种辅助性板式。它把[滚板]的板头同[尖板]的腔句合二而一,又把[尖板]的腔句同“苦音拉腔”合二而一,其间又套用[倒八锤][慢磨][三锤]等铜器垫打,不仅结构庞大,曲体复杂,而且更能表现悲壮、痛楚、凄苦的感情。但唱词只一句,仅有苦音而无欢音。实际演唱中使用不多,仅用于人物的悲壮情怀达至极致时,如秦腔《斩秦英》银屏公主出场前的内唱:银屏女绑劣子去把殿上。 -
82019-10
[ 词条 ]秦腔发声
秦腔演员通过运气技巧所发出声音即为发声。常用的发声方法有真嗓和假嗓。真嗓又称本嗓、满口嗓。发声时,气从丹田出,喉头溢词、直接发出声来。用真嗓发出来的声音称真声。秦腔中的须生、小生、正旦、老旦、小旦、大净、毛净、丑行等演唱均用真嗓。假嗓又名二音、鬼音,发声时,喉孔缩小,部位抬高,气流变细。用假嗓发出的声音称假声。秦腔中的小生、正旦、正小旦、净角及丑行等,都有专门用假嗓演唱的“彩腔”“拉腔”“犟音”等。真嗓与假嗓的过渡与衔接须自然,不露痕迹,这样才能使音域宽广,高低音运转自如。秦腔发声术语表名词-释义本音:亦称“本嗓”“真嗓”。秦腔声乐术语。演员行腔发声方法之一。与“二音”相对。演唱时,气从丹田出,通过喉腔共鸣,直接发出声来,称为“本音”或“本嗓”“真嗓”。本嗓:亦称“本音”。演员行腔发声方法之一。二音:亦称“假嗓”“鬼音”“小嗓”“二音子”“二本嗓”等。演员行腔发声方法之一。与“本音”相对。即假声。发声时,喉孔缩小,部位抬高,气流变细,脑腔共鸣。如秦腔小角演唱的各种“彩腔”,花脸演唱的“犟音”等,都属于用假嗓翻高八度唱出的“二音”范围。“二音”在曲谱中通常以“+……:”符号标出。鬼音:演员行腔发声方法之一。秦腔“二音”的另一称谓。因发音尖高,似同鬼叫,故名。犟音:亦称“将音”“犟音子”。花脸行当演唱中的特殊发声方法之一。较多在上句腔或下句腔的结尾落音时加用。演唱用假嗓翻高八度,使唱腔陡然凸起,造成威严慑人之势。秦腔二净角色运用最广。“犟音”在曲谱中通常以“+……:”符号标出。梢子音:演员念白发声方法之一。常见于小生唱、念之中。是一种真、假嗓结合的发声方法。即在本音发声基础上,在某些字位适当加进一些假嗓发声,这种发声法能把音挑得非常高,听来很细且尖,似乎达到了声的末梢,故名。喊嗓:亦称“溜嗓”。演员训练嗓音功力的重要项目之一。多在清晨河边、树林等空旷之地,以“啊”“唔”“咿”“呀”等字音,由低到高、由高到低,反复喊唱,来锻炼准确发声部位,正确发出各个韵母的本音。这种训练,既不带乐队伴奏,也无严格的行腔约束,随意之中又带有“喊”练的性质,故谓之“喊嗓”。喊嗓须从幼年抓起,并须在正确方法指导和严格要求下,才能打下扎实的演唱功底。吊嗓:演员训练嗓音功力的重要项目之一。凭借一两种乐器(多为板胡、鼓板)伴奏,选唱不同剧目中的唱腔反复吊嗓,以使嗓音圆润、中气充沛、口齿清晰有力,高低抗坠自如。吊嗓须从幼年抓起,并在严格要求和正确方法指导下,打下扎实的演唱功底。顺腔:演员练唱方法之一。凭借乐队伴奏,反复练习某一剧目的某一甚至全部唱腔,达到熟练掌握并摸索其各种演唱发声技巧,使其有所发挥创造。顺腔往往是艺术创造的前期准备,既可使演员提高演唱功力,也可使乐队掌握其演唱特点,并使双方达到艺术上的配合默契。脑后音:演员演唱音色的一种。指发声的颅腔共鸣。一般发声,气自丹田而出,经过喉腔共鸣直接发出声来,脑后音虽然同样气出丹田,却经喉头稍加挤压并同鼻音相聚,使声音迂回于脑后,通过头腔共鸣,发出一种较为含蓄的音色。由于喉腔紧缩,腹部气集中,发声自然苍劲,既能达远,近听又不觉其猛。有造诣的秦腔演员,大凡遇到“人辰”“衣欺”辙的字音,或当旋律进入高音区内,均会合理运用脑后音共鸣为其演唱增添圆润响亮的醇韵与色彩。丹田音:演员演唱音色的一种。演员歌唱时,肺部蓄足气,小腹用力,气似从丹田发出者。是演唱最好的发音方法之一。明魏良辅《曲律》:“但得沙喉响润,发于丹田者,自能耐久。”秦腔艺人认为,丹田音最能“持久、打远、响堂”,故在演唱练声中,十分重视丹田之气。至于丹田的具体部位,艺人说法不一,有说脐下12寸、13寸、15寸者,也有说脐下2寸甚至3寸者,但都皆指腹部而说。中国气功学认为,丹田之气乃人体脏内元气、脏腑诸气之根,于是,“气海”“神炉”“坤炉”等皆为“丹田”的同义词。还有艺人将“丹田音”分为上、中、下3个部位,即指头声为上丹田,胸腔为中丹田,腹部为下丹田等。天罜音:秦腔生行演唱音色的一种。秦腔艺人所称之“天罜”,通常指两个部位,一为口腔内的上腭(俗称天花板),二为脑顶。一般发音,气从丹田出,经喉腔共鸣,直接发出声来。天罜音虽然同样气出丹田,但发音时,喉腔稍加压缩,而与鼻音相聚,使声音迂回于天罜,与之共鸣,发出一种较为含蓄的音调。由于喉腔紧缩,腹气集中,发音就苍劲有力,既能达远闻,而近听又不觉其猛。秦腔生角多用此法唱出。当年,须生演员刘立杰,十分讲究“天罜音”的发挥和运用。净角唱腔中也偶尔一用,旦角唱腔则不多见。由于天赋条件天罜音”并非人人皆擅用,无天赋者,往往仅以本嗓唱出。膛音:秦腔净行演唱音色的一种。“膛”即胸膛,演唱时将气息深深吸入肺部,再以丹田气徐徐上顶,并与头腔共鸣结合,一则因底气充足而发声深沉圆润,二则因头腔共鸣又具微沙、微甜声色。使得本属刚烈暴猛的花脸唱腔显得柔畅而耐久。当年田德年的发音即属此类。也有人将“膛音”作为“糠音”来理解,以此形容花脸演唱音色的相对甜润。嗷音:秦腔净行、贫生演唱音色的一种。即颅腔共鸣。用于净腔表现其威重慑人之气势,用于贫生,则表现其寒酸傲骨之情态。秦腔《草坡面理》之金兀术、《满床笏》之郭子仪,以及《坐窑》之吕蒙正、《吃鱼》之简仁同的演唱中多有运用。鼻音:亦称“鼻韵”。秦腔生行演唱音色的一种。口腔气流借助鼻腔通气发出的音,并于颅腔形成共鳴_易平、袁克勤等皆擅于巧借鼻韵母m、n、ng等字音施以鼻音行腔,形成独特的演唱韵味。满口音:亦称“满口嗓”。秦腔生、旦演唱音色的一种。对生、旦演员圆润奔放嗓音的一种比喻。这种嗓音,听来似乎不加修饰,满口呼出,大开大合,使人感到潜力无穷,实则是演员结合自身声嗓条件长期锻炼而形成的一种优美音质。演员王玉琴的嗓音即属这一类型。满口嗓:秦腔生、旦演唱音色的一种。与“满口音”同义。云遮月:秦腔生行演唱音色的一种。这种嗓音,开始听来似觉干涩,朦朦胧胧,|嗓子溜开唱热,便愈唱愈觉嘹亮动听,使人感到寓韵丰富、潜力无穷。是演员结合自身声嗓条件长期锻炼而形成的一种优美音质。演员任哲中的嗓音就属于这一类型。倒仓:亦称“倒嗓”。演员在青春发育时期,因生理关系,嗓音出现喑哑,歌不成声的变化,叫作“倒仓”。倒仓是男演员必经的生理过程,只是因各人具体条件而有迟早轻重的区别,一般多出现在十七八岁前后。塌中:演员进入中老年时期,由于生理关系,发生失音现象,完全不能歌唱,塌中”。有的演员爱护嗓子,到老仍保持原音淋漓,平时偏重于假嗓发声的演员,老来塌中者较多。 -
82019-10
[ 词条 ]刘(茂森)派
刘茂森创立的净行流派。田、李、张、周四大名净相继故去之后,能够以唱念做打四功占居舞台的净角演员,当推刘茂森。但刘茂森专工“架子花”,对诸如包拯、徐彦昭之类的“铜锤花脸”他却甚难驾驭,甚至相望而不可及。刘茂森,1927年生于陕西户县,12岁进入陕西省戏曲专修班学艺,唱腔师承李怀坤、李可易,做派又受该班京剧武功教练韩盛岫、导演赵柱国教诲。腰腿功底坚实深厚,行腔咬字清楚有力。嗓音沙甜,动作柔美,在40多年的舞台实践中,塑造了李逵、张飞、荆轲、王彦章、许世英、单童、杨延昭(京剧称杨延德)等众多性格不同的艺术形象,并在内心世界与外在技巧的结合上,创出了自己的风格。他的整个艺术生涯,基本是在甘肃舞台上度过。刘茂森饰《五台会兄》之杨延昭(王正强提供)刘(茂森)派艺术特色刘茂森在毛净角色中力求使外部形体的“技”,与角色内在心理的“戏”寻求有机的结合点,并悟出如何创造更为形似神话的感人艺术形象来。尤其他从试图解决以往那种过分粗、野、蛮、狠的直露表演出发,把旦角的娇媚“化”入净角的刚直之中,使这些彪悍粗勇、威重慑人的“花面”人物,在投足举手、蹲身下腰之间,染上一层玲珑剔透的妩媚色彩。如他演李逵的小步追花、焦赞的捋髯亮相、张飞的自愧情态等,无一不是运用以柔衬刚的、辩证关系,获得较丰满而真实的形象塑造,给观众从视觉和听觉上以“美”的感动。刘(茂森)派唱腔特色刘茂森的唱腔创作特点,突出体现在他对欢、苦音的调性,在“犟音”上的力度掌握以及他的唱腔旋律和板式运用。①调性。刘茂森往往在一段唱甚而一句唱中,多次通过欢、苦音的频繁交替,来开掘人物极为复杂的心理。这种调性交替相互反衬的手法,所表现出来的情绪效果,要比单纯的苦音腔更具有苦上加苦、比苦更苦的艺术情味。《五台会兄》杨延昭出场前的第一句内唱:“五台山”“为了和尚”为欢音腔,“出了家”“落了发”为苦音腔。由此使辱角色酒后伤感的悲情来辱更悲,反复无常的心绪更加无常。在一句唱中两种调性色彩对置并用的例证,如该居昵面所唱[慢板]“大宋朝有一个天波帅府”即是。“大宋朝”由苦音腔唱出,旨在表现五郎对朝廷无能,权奸当道所持的失望;“有一个天波帅府”转之以欢音腔,又逼真地表达了他为自己的家庭不暇掩饰的自豪。②力度掌握。刘茂森的演唱对力度的掌握特别老到。如《五台会兄》杨延昭出场的“山”与“尚”二字的“犟音”处理,一般人唱来,由于不大注意气和声的沟通和胸腹肌的有效配合,而多以攻坚碰硬的方法强行拔高,结果不只因为过分使直露而一时难以找到共鸣点,造成发音不准、音质干涩、位置不对(多给人后脖子发音之感)之缺憾,甚至由于使劲过猛造成声嗓失调而导致高低悬殊过甚的“猛跳崖”之弊。而刘茂森在发音冲起之前,先安排了一串类似波音的咐加音群,这些附加音群,颇似跳远运动员起跑之前,前后摇曳身躯的准备动作,借以从容不迫地来调度气和声的能量,预先找好“翠音”的头控共鸣点。冲上去之后,则又不是以喉音的喊唱拔高,而是以“脑后摘筋”的方法将音丝拉长曳油,再从眉间打出来。这就比之于那种盲目以尖音努挣的硬喊来辱要自然辱多,柔和辱多,松弛辱多,耐听辱多了。从而刘茂森的“翠音”声乐效果上讲,竟是那样的柔和,从发声技巧上说,又是那样的科学。③唱腔旋律。刘茂森善于在唱腔上撷英揽萃、广采博收。他不仅把旦腔的娇媚和须腔的流畅“化”入净腔的刚直之中,还把汉二黄、豫剧、京剧中的某些乐汇,吸收融化,为我所用。吸收豫剧、汉二黄唱腔乐汇的例证主要在[哭音喝场]之中,如《五台会兄》中杨延昭所唱“好惨的五郎”之处的[喝场]即是;吸收京剧唱法的如《芦花荡》“你难逃老张我的丈八枪”的“八”字之后,把京剧黑头“打哇呀呀”技巧,妙糅于唱腔之中,重现了张飞当年“三声喝断当阳桥”的赫赫威势。王仲华和刘茂森同是名净李可易的高足,演唱行腔均为同师所教,但二人唱腔旋律创作却存在甚大差别。倘将二人在《李逵下山》中所唱的一句[尖板]作一对比,即知二人差异所在。不论这两个师兄弟在其发声(王重口腔音、刘重咽喉音)、腔速(王腔较快、刘腔较慢)以及取韵(王依字归韵,刘则依字变韵)等方面的区别,仅从旋律旋法上就可看出:王腔基本为一字一音,无倚音,无拖腔,因而显得刚直而少修饰;刘腔则两字一放音(拖腔),每字有修饰,因而委婉柔畅又不失其豪放。很显然,这是他把须生腔的某些旋法“化”入自己净腔旋律之中所致,也是他在唱腔创作上以柔寓刚、刚柔相济艺术辩证法则的具体实践。④板式运用。刘茂森运用板式既遵传统程法,又不囿于传统程法,声乐布局上,也较王仲华来辱精细并富于雕琢。《李逵下山》中“谁要说梁山无俊样,俺便打他一巴掌”两句唱,王仲华以[二六板]唱出,尽管在声乐处理上也显出自己的色彩和创作动机,如“俺便打”三个字吐音很紧、快放快收,声量小而力度强,以示李逵生气,之后又发展出一个间奏过门来渲染造势,最后重复唱出“俺便打他一巴掌”。这也是很别致的一句唱腔,顿挫分明,力度不强,但毕竟因节奏的局促和板式陈述乐意过强,总是缺少一定的表意深度。刘茂森则用[紧拦头]唱出,“谁要说”柔婉而富气势,“梁山无俊样”5个字,均在高音“3”的同音反复中,腔幅拉宽,字位拓展,节奏顿挫倍加鲜明,这就将唱腔于刚健之中赋予豪爽之情,从中感到此时的李逵深爱梁山竟然爱得是那样自豪和理直气壮,甚至其间还略带反问的口气。第二句转人[二六板],压缩了腔幅,字位由开放型转为密集型,“我便打他”四个字以控制的音量轻吐轻放,“打”字拉长,“他”字急剎,“一”字又轻轻挑起,再借助旋律下落的动势,轻吐轻落地送出“巴掌”二字来。这就给人以一掌出去只是轻轻一击的感觉。这种疏密对置、刚柔相间的声乐布局和板式章法,无疑与角色深爱梁山一草一木的快慰心绪极相吻合,从而大大突出了李逵这一舞台人物惑直、稚气、童心的可爱一面。刘(茂森)派发音特点刘茂森的嗓音虽无黄钟大吕般的洪亮,却有沙中带甜、味甘而醇的另一番风韵。就好比深藏密窖多年的一罐陈酒,暴而不烈、辣而不涩,朴实之中见苍凉古淡,豪爽之内寓细腻深沉。演唱上他比较注意气与声的结合,头、鼻、胸三腔具有统一的共鸣,故能在高、中、低三个声区内纵横驰骋,声区转换衔接也能做到圆融无迹,无阶坎之碍。刘茂森专尚“咽音”和“脑后音”,尤以“咽音”为主,其间又掺以“炸音”“立音”“鼻音”和“朐音”的变化润色,既给唱腔以色彩上的变fli,又有利于人物内心感情的表达。由此在创腔和演唱上独成一派。目前,刘(茂森)派唱腔不仅被西北二花脸演员纷纷效法,也被普遍运用于大花脸唱腔的演唱中。刘(茂森)派代表剧目与传承刘(茂森)派代表剧目主要有《荆柯刺秦》《杀寺》《苟家滩》《通天犀》《李逵下山》《芦花荡》《五台会兄》等。尤以《五台会兄》《荆轲刺秦》最享盛名。其传人中知名人物有李志翔、胡林焕、郑春林等。李志翔秦腔演员。主工大净、兼演毛净。1963年生。甘肃渭源县人。17岁入定西地区戏曲训练班,师承高发贵、刘茂森等。毕业后曾在定西地区秦剧团、西宁市秦剧团、甘肃省秦剧团工作,后调入陕西省戏曲研究院秦腔团。嗓音宽厚、苍迈,唱腔实大声洪,扮相好,身架十足。先后饰演过《铡美案》之包拯,《忠保国》之徐彦昭,《赵氏孤儿》之屠岸贾、晋灵公,《闯宫抱斗》之纣王,《火焰驹》之艾谦,《白逼宫》之曹操,《葫芦峪》之司马懿、魏延,《玉虎坠》之马武,《五台会兄》之杨延昭,《斩单童》之单童等。获中国广播《梨园漫步》一等奖、首届中国秦腔艺术节清唱一等奖。胡林焕秦腔演员。主工大净、兼演毛净。1967年生。陕西宝鸡市人。陕西省剧协会员、秦腔艺术协会常务理事。现就职于陕西省戏曲研究院眉碗团,师从刘茂森、胡正友等,先后在《五台会兄》《芦花荡》《李逵探母》等剧中担任主要角色。曾荣获甘肃定西地区第三届秦腔中青年演员大赛表演一等奖、甘肃定西地区新创剧目调演演员一等奖、甘肃省调演最佳配角奖等。1998年春节参加了陕西电视台春节文艺晚会,作为特邀演员演出了秦腔名剧《李逵》。 -
82019-10
[ 词条 ]板式变化体
亦称“板腔体”。秦腔常用名词。 戏曲音乐的一种结构体式。以对称的上下句作为唱腔基本单位,按一定的变化原则,演变为各种不同板式,并通过不同板式转换,构成成套大唱腔或整出戏的音乐程式。音乐素材简练和发展手法灵活为主要特点;同类腔调的各种板式,可视为一种基本板式的发 展变化。梆子、皮黄系统的剧种音乐,是以板式 为变化的代表,在近代戏曲音乐发展上有重大 影响。以秦腔为例,[二六板]是它的基本板式, 将[二六板]曲调、节拍、节奏、速度加以发展衍 生,则成为[慢板](包括[中三眼][快三眼]);若予以紧缩,可成为[紧二六板][双锤];将其固定 节拍打散处理成自由节拍,又可形成[尖板][带 板][滚板]等。一段完整的唱腔,根据戏剧内容 的需要,可长达数十句,也可只由一两组上下句 构成。一段或长或短的唱腔,可以有两种以上的 板式变化,也可仅用一种板式,在成套大段唱腔 中,各种板式之间常有一定的联缀顺序。各种基本板式联缀顺序通常为[尖板](或[二导板])—[慢板]一[慢二六]一[紧二六]一[带板](散板)。《辕门斩子头帐》中杨延景《见太娘》唱段,即是这种结构体式。也允许因戏剧内容不同而有所变化和突破。同一板式构成唱腔,既有腔调上的共同特点,又可根据不同行当,发展成为各具不同性格特点的行当唱腔。在皮黄声腔系统中,以生、旦唱腔为基本唱腔(两种唱腔之间存在着五度、四度移位关系,在此基础上还可作各种自由变化其他各种角色的唱腔,皆由生、旦唱腔发展变化而成。在板式变化体唱腔中,还有正调与反调的区别,形成戏剧情调、气氛和人物感情的对比变化。如皮黄音乐中的西皮与反西皮,二黄与反二黄都是。梆子系统音乐中,则通过强调调式音阶中不同的特性音,形成不同腔调感情色彩的对比变化,如秦腔音乐中的苦音与欢音。 -
82019-10
[ 词条 ]中国戏剧梅花奖
也称“梅花奖”。中国戏剧表演艺术最高奖。前身是中国戏居瞭协会《戏剧报》(后改名《中国戏剧》)杂志社于1983年发起举办的“首都戏剧舞台中青年优秀演员奖”。1984年改为中国戏剧梅花奖,每年一届。旨在表彰首都戏剧舞台上的中青年优秀演员(包括外地来京演出的演员),促进我国戏剧表演水平的提高,加强观众与戏剧创作活动的联系,使戏剧更好地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当时,经历了10年“文化大革命”的中国戏剧舞台萧条沉寂,演员青黄不接。为了使戏剧表演艺术重新焕发青春,中国剧协以“梅花香自苦寒来”为寓意,设立了我国第一个以表彰和奖励优秀戏剧表演人才、繁荣和发展社会主义戏剧事业为宗旨的戏剧大奖——梅花奖。首届评选推出了包括刘长瑜、李维康、李雪健等人在内的15朵鲜艳的“梅花”,在全国产生了很大的影响。该奖项每年一评,前一届(1983-1993年)主要对曾在首都舞台上正式公演的剧目中饰演过角色的演员,由《戏剧报》聘请若干知名戏剧家组成评选委员会评选出当选者。第14届(1997年)起开始面向全国。自18届(2001年)变更为两年一评。第19届(2002年)起增设“梅花大奖”。获梅花奖的演员有李东桥、戴春荣、李梅、窦凤琴、雷通霞、侯红琴、谭建勋、李娟、孙存蝶、柳萍、边肖、李小锋、齐爱云、王新仓、任小蕾、张小琴、张晓琴、张蓓、惠敏莉、屈巧哲、李小雄、李淑芳、李海军、李梅喜等。 -
82019-10
[ 词条 ]甘肃百通影视发展有限公司
主要经营电视综艺节目、专题节目的制作,以及音像制品发行的民营企业。位于兰州市北滨河路。1999年成立。明确以“发掘和弘扬西北民族民间传统文化遗产”为宗旨,创“秦腔宝典”和“西北风情”为品牌。同陕西、甘肃、宁夏等西北五省(区)100多家专业秦腔剧团进行过合作,先后与400多位秦腔名流、业余名家以及民间花儿歌手、小曲小调唱家携手搭档,对于传统秦腔,斥资300余万元,行程8万公里,将许多观众爱看而舞台多年不演的剧目,录制成像或制成光碟出版发行。先后出版有《秦腔宝典》和《百部秦腔大系》等系列光碟。收录秦腔剧目400多本,“复活”了大量濒临灭绝的稀有剧目,对秦腔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具有举足轻重的意义。 -
82019-10
[ 词条 ]西安电影制片厂录音录像出版社
音像制品出版机构。位于西安市西影路。1991年成立。以编辑出版影视片和影视音乐为主兼及文艺类音像制品的综合音像出版社。1991~1993年,编辑出版了《三滴血》《屠夫状元》《卷席筒》《洛阳桥》等戏曲电影、录像节目。之后又出版了刘随社主演的秦腔传统剧目《法门寺》《赵氏孤儿》《玉虎坠》,李小锋主演的《周仁回府》,杨凤兰、王玉琴主演的经典剧《王宝钏》以及数位名家联袂主演的《铡美案》《五典坡》《杨门女将》青春版)《火焰驹》等;还出版有不少秦腔艺术名家专辑,如《张宁唱腔集锦》《何佩个人演唱专辑》《马友仙唱段精选专辑》《窦凤琴个人演唱专辑》《优秀演员邓卫峰个人专场》等。此外,还推出几部秦腔演唱会或音乐会的录像作品,有《迎新春秦腔音乐会》《秦腔DVD戏曲研究院建院70周年庆典晚会全集1940~2010》和2011商芳会西安演唱会《民间之韵,秦地之声》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