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华容道》秦腔传统本戏。别名《挡曹》。红脸、白脸为主唱做工戏。河北、山东、蒲州梆子及豫剧剧目。事出《三国演义》第五十回。中路、西路、南路秦腔常演。现存...
-
穆家戏班甘肃秦腔班社。清同治十三年(1874)前后成立于永昌,班主穆氏(名不详)。主要演员有穆氏父子三人及王宝宝、南精沟子、郭四哥等。其初因穆氏父子...
-
黄国璋黄国璋(1924~)秦腔琴师。甘肃陇西县人。1930年拜觉民学社琴师吴茂林为师,学习操琴技艺。1943年参加银川庚辰俱乐部,任该部琴师。19...
-
净行又称花脸。传统秦腔四大行当之一。戏曲中勾脸的男性角色,除丑以外,均称为净或花脸。净角之“净”,有人解释为由“不净”一词的反义而生。因戏曲中的...
-
罗长发罗长发(1892~1949)秦腔演员。工花旦兼演须生。陕西省兴平县人。乳名罗墩墩,艺名墩墩红。自幼在陕西跟班学艺。1912年到宁县早胜,先后...
-
东盛班甘肃秦腔班社。创建年代无考。清光绪初年便已经存在。掌班人为陈德胜(十娃子)。主要活动在兰州新关一带。演职员30余人。主要演员有陈德胜(净)、...
-
黄鹤楼秦腔传统小戏。须生、武生唱做戏。事出《三国志平话》、元人《刘玄德醉走黄鹤楼》杂剧、郑瑜《黄鹤楼》杂剧及清无名氏《黄鹤楼》传奇。各路秦腔常演。...
-
杨天基杨天基(1928~ )秦腔琴师、演奏员。陕西西安市人。幼从雷致甲学习秦腔板胡,后得荆生彦真传。1953年调西北戏曲研究院,任秦腔板胡演奏员,...
-
张万班陕西秦腔班社。清光绪四年(1878僦已活动在宝鸡、天水一带。演员先后有须生唐颂凊、温金邦,旦角温苟秋、姚花城,净角焦娃、麻老五,丑角双存子等...
-
花脸见净行。
-
《回荆州》秦腔传统本戏。别名《甘露寺》《龙凤呈祥》《刘备召亲》《锦绣图》《美人计》《大回荆州》等。须生、老生、红生、武生、净、老旦、小旦唱念做打并重。...
-
福庆班甘肃秦腔班社。创建年代无考,清光绪初年(1875)已经在兰州存在。掌班人初为张福庆(福庆子)。主要活动在兰州新关一带,演职人员30余人。主要...
-
栗怀印栗怀印(1930~2010)秦腔鼓师、一级演奏员a陕西西安市人1940年入陕西省戏剧专修班学艺,先学须生,后改习司鼓。1951年入西安易俗社...
-
张汲三张汲三(1893~1956)秦腔演员。主工旦角,兼演生、丑、净行角色。甘肃民勤县人。乳名含儿。自幼酷爱戏曲,后拜李富贵为师。满师后,去西安投...
-
《取长沙》秦腔传统本戏。别名《战长沙》《收黄忠》《箭射盔缨》等。红生唱做并重,文武带打戏。事出《三国演义》第五十三回。各路秦腔常演。现有多种版本存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