检索词:
检索到 3571 条相关资源
-
22019-10
[ 词条 ]毕雨
毕雨(1918~1979)戏剧家。陕西省延安市人。原名秉泰。1938年8月至1944年6月在陕甘宁边区民众剧团任演员、队长、干事。1945年9月开始在西北民众剧团任秘书、协理员。1952年7月在西北戏曲研究院任副秘书长。1953年11月在西北秦腔剧团任副团长:1955年4月至1979年在陕西省戏曲研究院任办公室主任、秘书长、副院长、党委副书记。是延安时期戏曲界“风、云、雷、雨”四位名人之一。 -
302019-09
[ 词条 ]苏哲民
见苏氏三兄弟。 -
82019-10
[ 词条 ]敏腔
李正敏创造的唱腔流派。李正敏是二十世纪三十年代以来在秦旦唱腔创新发展方面独有建树的表演艺术家。常演剧目有《五典坡》《玉堂春》《白蛇传》《二度梅》等,尤以前三部最著,人称“李氏三部曲”。脱离正俗社后,创立正艺社,自任社长,演出盛况空前,其所演唱之唱腔,观众誉为“敏腔”,以致成立“敏腔研究会”,尊其为“敏派”。为培养秦腔接班人做出重大贡献。17岁享名,20岁灌制大量唱片。当时西安学界、商界、文艺界乃至舆论界,对他推崇极至,组建“敏派戏剧研究会”总结其艺术经验,一时誉为“秦腔正宗”。其影响之大、造诣之高,可见一斑。敏腔艺术特色“敏腔”无论唱段大小长短,看似不失传统规范,细品则充满奇新。《河湾洗衣》田赛花“清晨起迈金莲小房外”唱腔,长达60多句,虽然恪守着慢一快一慢的安板原则,却又创造性地发展为慢一快一慢一快一慢的复合结构形体;《南天门》曹玉莲“桑林镇”一段,则又通过对[二倒板]的发展引申,以剁句二倒板一慢板一紧二六板式组合,体现着快一慢一快的背向结构形态,使之一开口起唱就顿生新意;冗长的抒情性[慢板]在“敏腔”中并不多见,而那本属叙事性质的[二六板]却处处散发着浓烈诱人的抒情色彩。同是[二六板]的抒情,《探窑》王宝钏唱出,则糅入[慢板]拖腔成分;《河湾洗衣》田赛花唱出,则吸收不少关中民歌和眉户音调。再如他的句式起落,也是有守有破有立的。就[二六板]而言,表面看“眼起板落”程法明显之至,骨子里那词格、字位、腔幅等,变化则又随心所欲。所以,他那容量极宽的[二六板],非但不显其单调枯味,反倒妙造横溢,五彩缤纷。敏腔唱腔特点李正敏是党甘亭的高足,但青出于蓝而胜于蓝。尤其唱腔,上掩乃师,下超同列。有些戏一经他演,终成定局。《五典坡》至今仍跳不出他的范本,电影《火焰驹》唱腔也有不少“敏腔”成分,他的许多唱腔和创腔手法,也被今日秦腔现代戏音乐创作吸收衍用,还作为戏校教材和人门学唱的必修唱段。崇迷“敏腔”的演员和观众至今依然遍及西北。“敏腔”十分注重声腔文字的谐和,讲究以字归韵和以情生腔。在李正敏之前,秦旦唱腔无论拖腔收声,大都以聱牙生棘的串串衬词垫空占板,诸如“哪哈衣呀哎”之类,这不仅导致了唱腔的拖泥带水,也使整个演唱情趣流于低俗,让人颇感拖沓琐碎并显虚声害意。李正敏则以多年的改革实践,创造出依字归韵,腔随字转的范例,以“an(安)”韵拖腔收声代替了以往衬词垫空,既净Ifc了唱腔,又洗练了声韵。这一重大突破,不只使唱腔步入一个新的领地,也为现代秦腔音乐奠定了基础。从这个意义上讲,“敏腔”对开拓新的秦腔艺术的确做了不小的贡献。敏腔发音特点就李正敏的嗓音本质而论,虽没有王天民的甜绵,也不及何振中那样纯亮,但娇、媚、脆、水四种音色皆备,故仍不失为得天独厚。他的音域不宽,高音稍逊,却能独辟出低音宽博,中音取胜的蹊径来。李正敏是男旦,自然多以真假嗓结合来模拟女旦音色,故在发声上,尽量把自己的声音捋细拽长。因而,调门不多不少,刚好够用,虽不算太高,却能在自己的音域内纵横驰骋,高、中、低之间,真、假声之间,俱能做到衔接无痕、过渡无迹。对于“老娘不必泪纷纷”之类的人辰辙,则多穿鼻而过,眉尖发音。这种鼻音,在他的道白中运用尤甚。李正敏还有一种非常奇特的行腔法,似蜻蜓点水一般,一字一点,一点一闪,别具特色,他唱《探窑》“所生我姐妹人三个”一句,即以控制的音量只点字头,不吐字尾的“点唱”法唱出,既可亮词,又可偷气,还能使唱腔与伴奏时离时合,辉映生趣,吐字更是如珠如玑,而旋律的颗粒性又非常强,这种唱法,体现着“敏腔”独有的光彩。敏腔革新李正敏尤富革新精神,他的唱腔不仅处处有新声,段段还必有“险绝”。同样一个[二六板],在别人平过之处,他却化平为深,化俗为雅,用在不同戏里,更是各有异趣。正因此,人们将其唱派,尊之称为“敏腔”。“敏腔”往往跳出传统程式尝试新声以入新出陈。他曾创造出许多极为形象生动的音乐语言,使唱词所描述的人物感情展示得倍加形象逼真。《河湾洗衣》田赛花“身担重担去奔大街把柴卖”一句的唱腔设计,几乎集扩充、长拖、重复、避板于一体,以至使本属6板的唱腔,发展为32板以上,这种不惜笔墨的极尽渲染,旨在精微地揭示这位贤淑善良的女儿,不忍多病的父亲受此生活磨难,而自己又无力替父代劳的愁肠百转情怀;《南关门》曹玉莲之唱,又在正格[二倒板]之外,以“叮板”手法格外生出附加性腔句,开头“桑林镇,新集儿……”句,一经开口就充满新颖与活力;“背过身哭一声早死的爹娘中的“背”字,连叠数次,实际唱出即成“背、背、背过身”这种被艺人通常称为“断点头”的唱法,不仅能够突出唱词,还形象描绘出这位落难千金痛哭哽咽的情状;长短杂舛的词格他也能巧妙安排,如“娘啊,娘啊,实可怜,可怜孩儿孤孤单单凄凄惶惶哭哭啼啼思想老娘今何在……”几句,经他严密组织(变眼起板落为板起板落)和精心布局(同乐汇重复),使得声腔文字极为和谐,反倒促成一种新颖奇巧、气韵横溢的独特艺术情趣。类似这样无处不奇新,且又无处不似旧的妙造神笔,实属他腔所无、而“敏腔”又处处可闻可见的高人之举。敏腔外界评价“敏腔”固然拥有独到的个性化艺术成果,却也不是无本之木无源之水,其间既有李正敏的深自砥砺与苦心孤诣,同时也是他继承前辈、师事同列的结果。综观李正敏的声腔创造,其中饱含着不少梁箴、陈雨农、党甘亭的创腔精髓。特别是荆生彦(琴师)、荆永福(鼓师)二兄弟与他长期合作,共同研创,这对“敏腔”的完善与独成一格,无不立下汗马功劳。倘没有前人的指点真传和同列的参与帮助,“敏腔”也难入化境。田德年饰《二进宫》之徐彦昭、李正敏饰刘艳妃、刘易平饰杨波(戏曲研究院提供)敏腔代表剧目与传承敏腔代表剧目主要有《五典坡》《玉堂春》《白蛇传》《二度梅》《走雪》《血泪鸳鸯传》《断桥》《黛玉葬花》《游园》《白玉钿》《河湾洗衣》《白玉楼》《白兔记》等。尤以《五典坡》《玉堂春》《白蛇传》最为享名,人称“李氏三部曲”。二十世纪三十年代以来,“敏腔”几乎影响着秦腔旦行发展的总趋势。傅荣启、米清华、楼英杰等,都是自觉悉心研习“敏腔”而成为一代大家的典型。特别是1935年,上海百代公司为其灌制《探奋》《赶坡》《走雪》《血泪鸳鸯传》《断桥》《黛玉葬花》《游园》《二度梅》等唱片,更是风靡于世。李正敏从1952年调入西北戏曲研究院后,先后任演员训练班主任、二团团长,培养出马友仙、余巧云、肖若兰、张慧霞、郝彩凤、刘培兰、杨凤兰等接班人。余巧云秦腔一级演员。女。工正小旦。满族。1932年生。陕西西安市人。10岁入西安三意社学艺,辱吴立民真传和李正敏、刘毓中、晋福长、苏育民、孟遏云、李春风等名家指教。11岁登台,以饰《别奋》之王宝钏而走红。后在尚友社、易风社、正风社、大华社、建国社搭班演出。后参加渭南地区秦剧团。做派细腻,唱工扎实,以声抒情。能戏颇多,大小不下百余出。代表剧目有《三回头》《柜中缘》《起解》《断桥》《善士亭》《金玉奴》《走雪山》《蝴蝶杯》《斩秦英》《赶坡》《铡美案》等。尤以《铡美案》之秦香莲、《三上轿》之崔秀英最为享名。1956年曾获陕西省第一届戏剧观學演出大会演员一等奖。系中国戏剧家协会会员、陕西省文联委员等。郝彩凤秦腔一级演员。女。工正旦。1940年生。陕西西安市人。14岁入陕西省秦腔实验剧团学艺,受李正敏、杨金声、杨金凤以及马健翎、黄俊耀、王群定、任国保的指教,1955年随团并入陕西省戏曲研究院。嗓音饱满洪亮,唱腔流畅舒展。代表剧目有《屈原》《春秋配》《蜜蜂计》《法门寺》《宫子奇》《薛刚反唐》《梁红玉》《游西湖》,以及现代戏《两兄弟》《燕子河》《向阳川》《两颗铃》《祝福》等。尤以《祝福》之祥林嫂最为享名,有“陕西祥林嫂”之誉。马友仙秦腔一级演员。女。工小旦兼演青衣。1944年生。陕西咸阳市人。13岁入咸阳大众剧团学艺。I960年调陕西省戏曲研究院,得李正敏、杨金凤等名家指导。嗓音高亢嘹亮,富有光彩,演唱在继承传统韵味的同时,借鉴西洋发声法和民歌、歌剧等技巧,故在行腔上有所创新和突破。代表剧目有《窦娥冤》《白蛇传》《谢瑶环》,以及秦腔现代戏《洪湖赤卫队》等。曾多次获陕西省戏曲汇演表演奖。系中国戏剧家协会会员、全国政协委员。刘培兰女。主工正旦,兼演小旦、老旦。1934年生。陕西西安市人。自幼投身艺海,师从李正敏。1951年参加中国人民解放军第一野战军政治部文工团,后为西安五一剧团演员。从艺近40年,所演剧目近百余出,主要有《探窑》《望娘滩》《秦香莲》《张羽煮海》《戚继光斩子》《帝王珠》《斩雄剑》《红楼梦》,以及现代戏《南海长城》《俩兄弟》等。既以正旦行当塑造了王宝钏、秦香莲、戚夫人等正派端庄的古代中年妇女形象,又以小旦、老旦行当刻画了薛宝钗、贾母等不同的人物性格,还擅于演唱眉户。屡获省、市级表演奖项。张慧霞女。工正旦。1937年生。陕西西安市人。1952年入西安正俗社学艺,师从李正敏、高集华。1955年后,辗转于铜川剧团、耀县剧团等,曾任陕西省耀县剧团副团长。演唱充满激情,善于理解剧情,深人角色。代表剧目有《三娘教子》《白玉楼》《五典坡》《忠保国》《铡美案》《斩洪恩》,以及现代戏《三世仇》等。曾获1987年陕西省首届艺术节二等奖。系陕西省戏剧家协会理事。杨凤兰秦腔一级演员。女。工青衣。1943年生。陕西西安市人。11岁考入陕西省戏曲研究院,受李正敏亲传,唱腔有“敏腔”的特点,在一定程度上继承了李正敏的演唱风格。从艺40余年。1999年去世。擅演剧目有《铡美案》《赶坡》《探窑》《三娘教子》等。尤以《赶坡》之王宝钏、《二进宫》之李艳妃最为享名。 -
82019-10
[ 词条 ]耿家脸谱
耿(忠义)派脸谱耿忠义的脸谱,也是独树一帜。被人尊之为“耿家脸谱”而备受推崇,在二十世纪二十年代已成流行趋势,并进入市场领域、小吃摊贩、商店字号等均作为广告张贴画,居民厅堂之陈设、节令所贴之门神而广为传用。“耿家金谱”社会风靡之广,至今依然作为兰州的一种文化符号而享誉民间。由此推动了甘肃秦腔脸谱传承和发展。“耿家脸谱”与“耿派表演”是一致的。它既不同于京剧脸谱,也不同于陕西秦腔脸谱。其最突出的特点是瘦而长。讲究庄重、夸张、形象、干净而美观。其笔锋如芒,勾勒入微,骨路棱棱,性格鲜明。因此,“耿家脸谱”不仅成为甘肃演员遵循的范本,而且也成为广传民间的美术品。“耿家脸谱”讲究性格化,讲究鲜明的色彩对比。如包拯的脸谱,不像京剧那样画成一片黑紫。他在包拯的额头不仅画有白色月牙,而且还画了红色的太阳,象征包拯明并日月两只眼睛画得很庄重,显得公正无私。脸腾染成粉红色,给人以爽朗、亲切之感,以示其忠诚廉明。又如张飞脸谱,在额头左右,画上两朵逗人梅花,突出喜辣之相,使人玩味不已。耿家脸谱的笔锋,如银钩铁划,很有点国画和书法的味道。如画《五岳图》中黄飞虎眼旁的鱼纹,细细地顺笔两扫,立显庄严威武之神韵。画《黄花山》中闻仲的腮纹,刚劲凌厉,酷似齐白石笔下的虾须,翼然飘动。耿家脸谱中,还有些其他剧种所没有的特殊人物造型。如《鸡头关》中英勇善战的女将穆兰英,其脸谱设计很奇特,右睑是美丽的花旦妆,左脸是狰狞的花面,斜眉怪眼,巨口獠牙,额、鬓、左颊染成绿色,以示其有大片青记。这个戏在表演上,也是半旦半净,有特殊技巧。耿在晚年也不再演此剧,现已失传,仅存脸谱而已。耿(忠义)派代表剧目与传承耿忠义戏路很宽。花脸剧目有《火焰驹》《黄花山》《破方腊》《破渑池》《斧劈老君堂》《血诏带》《游西湖》《五岳图》《虎囊弹》《鸿门宴》《庞涓捜车》《严世藩捜杯》《马芳困城》《老君堂》《黄飞虎赶驾》《斩侯英》《游西湖》以及《捜杯》《捜草》等;须生戏有《法门寺》《灯棚失子》《八义图》〈五花马》《灭六国》《精忠传》等;老生戏有《黄金台》《太和城》《放承恩》《八义图》《法门寺》《秋胡戏妻》《审姜理》《李陵碑》等百余出。耿忠义一生培养的戏剧人才很多,赵福海、杨金民均为其真传弟子。此二人又承师授徒,如此推衍,又教出刘新荣,刘新荣又教出张菁,还有王镇江、段永华等,当属耿派第四代传人。他们虽然年过七旬,迄今仍活跃于舞台。民间崇尚耿派艺术的好家更是数不胜数。由此相衍传承,代代发展,使“耿派”艺术不断发扬光大。赵福海原名玉德。甘肃秦腔演员。主工毛净。生于1887年。甘肃陇西县人。12岁入忠义社学艺,师承耿忠义。先后在甘肃育云社、文化社、福利社、靖远剧社搭班唱戏。代表剧目有《马踏五营》《大雪山》《破渑池》等。为人秉性强悍,不畏强暴,曾因兵匪调戏女演员,打伤若干兵匪而拘捕,备受苦刑,终未屈服。1955年调入甘肃省戏曲艺术研究会,口述秦腔剧目130余本,绘制耿派脸谱150幅。1954年选为甘肃省第二届大代1962去世杨金民甘肃秦腔演员,原工须生,后改毛净。生于1914年。银川市人。最早入陕西戏班,1932年到甘肃,先在靖远丁振华戏班,后到兰州文化社,1992年去世。其演技深受耿忠义表演风格影响,成为“耿派”主要继承者。如《火焰驹》之艾谦、《白逼宫》之曹操、《游西湖》之贾似道等,从脸谱、台架、姿势均有耿派风范。一生演剧甚多,尤以《白逼宫》一戏最享盛名。王镇江甘肃秦腔演员。主工二净,兼演武生并擅司鼓。生于1939年。甘肃兰州市人。8岁入一豫剧私家班学戏,过硬的幼功深得名家李益华、彭安民所赏识,从此拜彭安民、曹福成为师,并成为兰州工人剧团的正式演员。后又被“耿(忠义)派”第三代传人刘新荣收为弟子,亲授《黄华之》、《白逼宫》之曹操、《火焰驹》之艾谦、《黑访白》之敬德、《灭方腊》之方腊、《一捧雪》之严世藩、《高平关》之赵匡胤、《太和城》之孙武子、《潞安州》之陆登、《盘门》之田单、《炮烙柱》之梅伯、《五岳图》之张奎等耿派戏。也基本掌握了耿家火彩戏及“三杆子”“三鞭子”“盘头过顶”“老龙晒背”“背顶”“彩鞭打碗”等特技绝活。作为“耿派”表演艺术唯一的第四代传人,已被列入“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1963年调入定西地区秦剧团,“文化大革命”中传统戏禁演后,又专工司鼓,并对“耿家脸谱”临摹研习,目前能演100多本传统戏。1979年调入甘肃省艺术学校,任打击乐教师,1996年退休。 -
82019-10
[ 词条 ]面部化妆
秦腔人物造型的一部分,是塑造角色面部形貌的重要艺术手段。面部化妆通过对眼、眉、口、鼻的夸张描绘,可塑造剧中人物的形貌特征,刻画出角色的内心活动、性格特征和精神面貌。尤其净行角色的勾脸,不同颜色、不同线条都有不同的象征性寓意,使他们出场后与观众的第一个照面中,便能辨识其忠奸美丑。可分为俊扮、勾脸两种。俊扮又称“素面化妆”,因其用手蘸色往脸上拍抹,故又称“拍彩”。主要用于生行、旦行面部化妆,但不包括彩旦和勾两面脸的武旦。俊扮还有“粉妆”“油妆”之区别。勾脸适用于净行、丑行及形貌丑恶的妖旦。化妆程序秦腔演员在面部化妆前,先净面,再擦上一些护肤品,然后上底色,底色的配制一般分为男底色和女底色两大类。男底色和女底色用的配制油彩分别用肉色、白色、黄色和朱红色,基本要求配成以肉色为基调的底色。生角的底色略红,旦角底色略发点肉色,须生和正旦的底色应略黄一些。底色拍好后就是上眼红和腮红。然后用定妆粉定妆,定妆粉一定要定得均匀,粉上好后一定要刷干净,否则,当演出过程中,演员如果出汗,妆就容易花。接着是上麵旨。旦角演员要贴水鬓,脸形可随意改变,就没必要刻意的去化面颊;如果生角和正旦面部较为丰满,应在面颊两侧打一些阴影,这样给人一种丰满而轮廓线条清晰的感觉。接下来就是化眉毛和眼睛。最后抹上口红,一个完整的妆就化完了。①起势。又称“起窍”。秦腔生、旦角面部化妆程序之一。指粉妆中的额面定位。二十世纪三十年代以前,秦腔生、旦角化妆额面起尖做人字形,额面定位高,化妆前须剃额子。此后逐渐降低起势,剃额子乃废。②印堂纹。秦腔面部化妆的一种。剧中须生、小生、娃娃生等角色,须在额前正中用辛红或胭脂画一竖纹,即称“印堂纹”。边缘清晰者,则称“通天柱”。娃娃生多在眉心画一红点,很多角色则用手指滋一条红晕。③点眼角。秦腔旦角化妆手法之一。方法是在两只大眼角处用朱红各点一小红圆点,有的则贴一小片亮片,以显其双眼神采。④抹口红。秦腔旦角化妆程序之一。方法为用指尖蘸取红油彩顺唇描抹,并以口唇开闭动作配含使色布勾。秦腔口红形态变化较大,早期时兴“樱桃小口”,仅在唇中点一圆点,后则追求“巧嘴薄唇”,故以色抹成薄唇两片;时下又兴“好莱鸡嘴唇”,以丰满为美,故又抹得方厚泽润。化妆材料秦腔的化妆材料主要分为面部化妆材料、头部化妆材料和舞台化妆材料。面部化妆的用具有眉笔、毛笔、色笔、色碗、水碗、镜子、梳子、刷子、大小片子、彩匣子、梳头桌等。其早期化妆用笔多用狼毫或羊毫,小刷子亦用羊毛刷,今多改为专用鸭嘴形化妆笔和羊毛刷。化妆材料主要用银活、黑墨子、纸拧拧、丽子等。①银活。又称“银货”。头面的俗称。秦腔旦角化妆用品之一。铜制镀银,故名。饰于额前颜面的装饰品。②黑墨子。秦腔生、旦化妆材料之一。常用于油妆画眉、眼睑等,具有绒毛质感和不反光等特点。其制作方法为:将瓦片覆于清油灯焰之上,待灯焰将瓦片熏黑后刮下即成,使用时以笔蘸描勾画眼眉。③纸拧拧。秦腔旦角化妆用品之一。常用于旦角描眉画眼。以3毫米见方麻纸搓成纸捻,捎端尖细,便于蘸取“黑墨子”,勾画眼眉。具有柔韧、富于弹性等特点,故至今仍为沿用。④丽子。又称“丽脂”或“腻脂”。秦腔演出中变脸用品的一种,由前场制作,颜色有红、白、灰、粉等,材料用油、水、灰等物。用清油调和的称油丽子,用水调和的称水丽子,血丽子则用辛红或桃红颜料加红糖、酒和水熬制而成。 -
82019-10
[ 词条 ]《秦腔舞台美术》
中国秦腔文化丛书之一。 主编刘斌,王治国、李明瑛编著。2011年10月 陕西出版集团太白文艺出版社出版。内容包括 “秦腔舞台美术发展综述、秦腔人物造型、秦腔 景物造型、舞台美术人物简介”4个部分,其中 “秦腔人物造型”有概述、秦腔化妆、秦腔服装3 个方面;“秦腔景物造型”包括概述、秦腔砌末道 具、秦腔砌末的种类及应用、秦腔布景装置、舞台灯光、舞台效果6个方面。 -
82019-10
[ 词条 ]王槐蔚
王槐蔚(1920~)秦腔剧作家、编剧。陕西韩城人。西北大学化学系毕业。早年任中学教员,期间组织师生业余剧团,自任编导,利用秦腔开展抗日救亡活动。1949年后为抗美援朝举行义演。1953年调至陕西省戏曲修改审定委员会,并任编审、组长等职。曾创作、改编、移植秦腔剧目40余本(折),大部分经各剧团排练上演。其中《志愿军未婚妻》《罗汉钱》《小二黑结婚》《火焰驹》《光复台湾》等17个剧本,分由北京宝文堂、长安书店、陕西人民出版社出版;《丰乐园》《花园卖水》分别获得陕西省第一届汇演剧目整理改编二等奖;《火焰驹》还有长春电影制片厂拍摄成电影。所撰写的戏曲评论经常见诸报刊。 -
82019-10
[ 词条 ]《秦腔剧作家》
中国秦腔文化丛书之一。主编刘斌,谢艳春编著。2011年10月陕西出版集团太白文艺出版社出版。记述王九思、康海、王元寿、王异、李桂芳、王伯明、李桐轩、孙仁玉、范紫东、李约祉、高培支、谢迈迁、淡栖山、王淡如、杨鹤斋、马健翎、姜炳泰、张棣赓、黄俊耀、谢蒙秋、杨克忍、朱学、田井制、郝昭庆、翼福记、丁金龙、陈正庆、曾长安、史雨泯、赵静铭、张平、党小黄、王小玲、张民翔、谢迎春、谢艳春、陈彦37位明清及当代陕西剧作家的创作经历、代表剧目和获奖情况。书后有编著者所写“后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