检索词:
检索到 3570 条相关资源
-
172019-10
[ 词条 ]三衣箱
秦腔衣箱建制之一。存放秦腔戏曲角色杂衣、靴鞋及各种兽形的专门衣箱。有水衣、青袍、丑衣(早期秦腔丑衣与今日不同,是左蓝右白的对襟袄)等,故又称“三衣”。靴鞋本应归于杂衣箱,无杂衣箱时则归为三衣箱。靴鞋秦腔表演的服饰组成部分,有厚底鞋、薄底靴、旗鞋、朝方靴等。①厚底鞋。又称“高靴”。秦腔靴鞋的一种。靴面为青锻或青绒制,靴筒高及膝,底厚2.5~3.3厘米,底帮为白色,靴底扎花,便于“亮靴底”表演。戏中帝王将相、文臣学士甚至士庶黎民,凡着袍服的角色,大都穿用此鞋。②朝方靴。秦腔靴鞋的一种。形制与厚靴相似,唯靴筒较短,黑色,方头,底厚仅约三厘米,因仿清朝“清官鞋”制作而成,故名。戏中为丑官、门官穿用。秦腔《三滴血》中晋信书、《铡美案》中驸马府之门官等,皆穿此靴。③虎头靴。秦腔靴鞋的一种。形制与厚靴同,唯靴面为白、绿、粉等色,彩绣或盘金绣,靴头饰以虎形,故名。秦腔《古城会》中关羽、《白玉楼》中武状元金彦芳均穿绿色虎头靴,《白门楼》中吕布,粉靠粉色虎头靴。④薄底靴。又称“快靴”。秦腔靴鞋的一种。靴面为青缎或黑布制,靴筒矮短仅及踝,皮包头,牛皮薄底,据清代快靴“爬山虎”仿制而成,故名。戏中多为短打武生穿用。⑤战靴。秦腔靴鞋的一种。各种彩锻制面,薄底,上绣各种花卉,图案为饰,靴面缀以各种鞋穗。戏中多为武旦、刀马旦及女兵穿用。⑥云字鞋。秦腔靴鞋的一种。圆口,薄底,鞋面以彩锻为底,鞋头正中及帮面多以黑缎或平绒为饰,上绣团寿字、万字、云纹等。戏中多为老生、贫生穿用。⑦草鞋。秦腔靴鞋的一种。稻草编织而成,内为布纳鞋垫,皮底,鞋口有鞋带串连在后跟处,穿用时可紧收,绕脚腕系扣。秦腔《廿轮荡》中张飞即穿此鞋。⑧彩鞋。秦腔靴鞋的一种。圆口,薄底,素缎彩绣,有蓝、红、粉等色。鞋帮绣以纹饰,鞋头缀有异色丝穗。戏中为正旦、小旦、花旦穿用。⑨旗鞋。秦腔靴鞋的一种。由清代旗人女性所穿“高跟履”仿制而成。缎面彩绣,雕以纹饰,鞋头缀以丝穗,鞋底中端有一截高约10~13厘米的高木跟底,上窄下宽,看似像倒置的“工”字,又像倒覆的花盆,故又名“花盆底”,有的还称其为“马蹄鞋”。戏中主要为少数民族女性穿用。秦腔《四郎探母》中铁镜公主即穿此鞋。⑩福字履。秦腔靴鞋的一种。圆口厚底,鞋面以彩锻为底,鞋头正中及帮面多以黑缎或平绒为饰,上绣团寿字、万字、云纹等。戏中多为老生、贫生穿用。⑪船底鞋。秦腔靴鞋的一种。鞋面为缎,彩绣高底,下小上大,形似船底,故名。鞋头缀以彩色丝穗,多系女将穿用。《杨门女将》佘太君即穿此鞋。跷秦腔“踩绕”表演用具。模仿古代妇女三寸金莲。用木制作,外饰白袜和彩锻绣花小鞋,表演时缚在脚上,外罩彩锻灯笼裤,使其演员脚跟笼在其内,仅露出一双小脚。如秦腔《挂画》中就有此表演。踩跷在清康乾时秦腔舞台上就已出现,李声振《百戏竹枝词踏摇》就有“秦腔恒以此示娟”之说,后经魏长生改进,遂广用之,其后男旦多擅此技,后渐弃而失传。动物假形又称“兽形”“形儿”。秦腔演出道具之一。如虎形、狗形、龙形、牛形、蛇形、狮形、獒形等,以及大头娃娃、神鬼假面、张公背婆之头具等。动物形儿一般用布做兽身,画上不同的图纹和颜色,用纸壳做成兽头,有些形儿还安装有小机关,使之能够活动,增强真实感并配含表演。其中有专用的兽形,如“獒形”,是如狗的怪兽,身有花斑花纹,头长双角,系秦腔《狗咬赵盾》剧专用;“虎形”是如虎的布质假形,有四肢、虎头,上绘虎斑纹样,由人穿戴匍匐登场做戏,《三滴血朝山》一场有用;“蛇形”有能扭动的白色蛇,嘴内可吐红舌,眼睛还可闪闪发光,《白蛇传》剧专用。“鹿形”先用铁丝做成鹿头骨架,蒙以布料,上绘梅鹿斑纹,体高,头小,有角,脖颈修长,下身是个小帐子。做戏时二人着鹿裤,钻入小帐,一人在前掌握鹿头,一人在后躬为鹿身,身首相连配含表演。秦腔《七箭书》燃灯道人坐骑即是。 -
82019-10
[ 词条 ]去上添乙
民间音乐中常见的一种宫调转换手法。“上”即“1(do)”,“乙”即“7(si)”,意即去掉音乐旋律中的“1”而添入“7”,或者说将音乐旋律中的“1”统统改为“7”。便可构成宫音系统的转换。对秦腔唱腔音乐来说,“欢音”是“苦音”的“去上添乙”,因此,“欢音”便是“苦音”的下四度宫音系统。如果“苦音”是F宫音系统的话,那么,“欢音”便是C宫音系统。其他如京剧中的[西皮]转[反西皮]、越剧中的[弦下腔]转[尺调腔]等,皆以此法实现宫音系统的灵活转换。 -
82019-10
[ 词条 ]席子才
席子才(1909-1994)秦腔演员、编剧。工丑。陕西西安人。1929年人陕西秦钟社学艺,师从苏牖民。曾在陕西、甘肃等地搭班演出。1932年、1935年两度到宁夏,加入宁夏觉民学社,为该社创办人之一。后历任宁夏秦剧院、剧团剧务主任、艺委会主任等。擅演剧目有《三滴血》《起解》《白先生看病》等。其文学修养好,曾改编移植剧目数十本,如《情探》《屈原》《党的女儿》等。 -
82019-10
[ 词条 ]汉中市秦剧团剧场
陕西秦腔演出场所。位于汉中市东关正街官儿巷内。1937年汉中刘秀才、邓玉昆等合资建造。1962年汉中市秦剧团出资购得并重建,成为自己的专用剧场。1981年政府出资又进行了一次扩建,剧场面积为619.76平方米,内设座席837个。 -
82019-10
[ 词条 ]去工添凡
民间音乐中常见的一种宫调转换法。“工”即“3(mi)”, “凡” 即“4(fa)”,意即掉音乐旋律中的“3”而入“4”,或旋律中的“3”统统改为“4”。便可构成宫音系统的转换。对秦腔唱腔音乐来说,“苦音”是“欢音”的“去工添凡”,因此,“苦音”便是“欢音”的上四度宫音系统。如果“欢音”是c宫音系统的话,那么,“苦音”便是F宫音系统。其他如京剧中的[二黄]转[反二黄]、越剧中的[尺调腔]转[弦下腔]等,皆以此法实现宫音系统的灵活转换。因此,“苦音”便是“欢音”的上四度宫音系统。如果“欢音”是c宫音系统的话,那么,“苦音”便是F宫音系统。其他如京剧中的[二黄]转[反二黄]、越剧中的[尺调腔]转[弦下腔]等,皆以此法实现宫音系统的灵活转换。 -
82019-10
[ 词条 ]《三断案》
新编秦腔历史本戏。李丹旭编剧。生、旦唱做戏。事出民间故事。1988年陕西省宜君县剧团首演。王巧琴、陈玉祥、王自强、薄宏民、朱君、郑小虎、王震、张北仓演出。本剧讲述了赵水仙与奸夫钱万通合谋,害死亲夫后嫁祸于周木匠。周被县官屈打成招而死。二公差为交差,将赶毛驴回家的冯老汉推入河中后把毛驴赶跑,驴被行人陈杰民抢走。冯老汉儿子发现陈拉着他家牲口,将其扭送公堂。县官刑讯逼供,将陈杰民活活打死。闲汉去赵水仙家偷盗,得知案情真相,将实情告知王有才,几个含冤者同闹公堂,迫使昏庸县官三次断案。县官贪赃枉法,无法结案,含冤者有冤难申。 -
82019-10
[ 词条 ]易俗社戏院
又称“易俗社剧场”。陕西秦腔演出场所。位于西安市关岳庙街(西一路)关岳庙对面。坐南朝北,呈长方形。1922年在原宜春园基础上重建。由陕西督军陈树藩书题“易俗社”牌名。“宜春园”始更名为“易俗社戏院”,成为陕西最早的现代化剧场之一。被评为陕西戏曲文物保护单位。沿革清末,固原提督张行志(蒲城人)之子张少云购得满城西南角武庙街岳武穆庙对面空地,修建室内剧场,命名“宜春园”,供京剧演出。1917年,“宜春园”又由“陆尚友堂”购辱后,剧场6月开工改建,10月竣工。临街还新建大门楼,门额竖挂洪子明楷书“易俗社”社名牌剧场北墙开三道门,中门上方墙上镶砌陕西省督军陈树藩楷书青石雕刻“易俗社”之社名。改建舞台时,设计安装了转台,文武场面隐置在两边侧幕里。1919年6月,剧场倾圯,重新修整。1922年开始在原址修建戏院。受欧式剧场影响,戏园子的舞台形制开始由三面观的庙会戏楼向一面观的舞台转化,台口椭圆,有一尺高的护栏装饰,卷棚盖顶。场内除设条凳座位外,两边留站票区,站票区上方设左右观剧楼,楼下木柱支撑,可容纳观众千人。戏院为砖木结构,舞台为镜框式,台上还装置了西安最早的转台。“宜春园”从此更名为“易俗社戏院”。1925年1月,由“陆尚德堂”房地,于剧场东南修建露天舞台,砖木席棚结构,从剧场舞台东楼至露天舞台架设天桥相通。1940年飞檐八角屋顶被日军炸毁,战后予以修补。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虽屡有翻修,仍保留原貌,同时成为音响电器设备齐全的一座现代化剧场。剧场结构剧场由前厅、观众厅(含楼座)、舞台、演员化妆室组成,砖木结构。设座席904位。舞台五三楹,呈镜框式,台口宽12米,高8米,总进深17米。舞台空间高度12米,上下场门附台面积14平方米,演员化妆室30平方米。1956年后,增施现代设备,台上灯光设备有22路可控硅操光台1台,聚光灯40台,新式聚光灯26台,旋转式幻灯10台,云灯15台,追光、造型、八格条灯各4台,紫外线灯、平闪灯、自动换色器各1台;首响设备有300瓦主放机1台,有50瓦与80瓦扩音机各1台,控制放大机两台,并置有大幕、二道幕、三道幕和天幕,备有布景吊杆8道。电源总负荷量为12万伏。二十世纪末,又在易俗社东端建造易俗大剧院,成为西安最具现代化的一座剧场。“古调独弹”匾额 鲁迅先生及北京师范大学教授王桐龄、东南大学教授陈钟凡、南开大学教授陈定谟、北京大学理学院院长夏元琛等10多位著名学者,于1924年7月应西北大学校长傅桐邀请来西安讲西学,多次观看易俗社演出。8月3日晚,陕西督军刘镇华于易俗社剧场设宴、演戏,为鲁迅先生一行浅行。鲁迅先生为该社题赠“古调独弹”四字。古调:即古代的曲词,独弹:即陈旧曲调的推陈出新。比喻易俗社把古老秦腔改良成独具一格的新秦腔,用以移风易俗,开发民智。可能与唐刘长卿《刘随州集听弹琴》诗句“古调虽自爱,今人多不弹”有关,鲁迅取其反义,于褒扬之中,寓勉励之意。演出易俗社戏园是易俗社专用剧场。剧场修竣庆典接待宾客和观众的第一场戏是孙仁玉新编的《复汉图》(前本),这场戏的上演,标志着秦腔从此摆脱会馆、戏棚、庙台演出活动的历史,进入剧场演出的阶段。1924年7月26日至8月中旬,鲁迅和北平师范大学教授王桐龄、东南大学教授陈钟凡、南开大学教授陈定谟等10多位著名学者,8次在此观看高培支创作的《人月圆》、吕南仲创作的《双锦衣》(前后本)、范紫东创作的《大孝传》等剧目。二十世纪红极一时的所有易俗社名家,几乎都在该剧场进行过演出。 -
82019-10
[ 词条 ]王正秦
王正秦(1919~1982)秦腔演员。先工生行,后易丑角。陕西蓝田县人。又名有娃。15岁入西安正俗社学艺。1942年于经阳清俗社搭班。后与贾子明等人创办明正社,任副社长、派班长等职。1952年该社并入咸阳专区文工团。1955年随团加入陕西省戏曲剧院。会戏较多,能缺啥补啥,不仅文武不挡,而且诸如特务、地主、壮丁、土匪、喽啰之类的大小角色,都能出彩。如演《法门寺》之贾桂、《十五贯》之过于执、《打砂锅》之张有才、《杨三小》之岳文义、《卧虎令》之李栗,甚至《两颗铃》之胡建蕃、《蝴蝶杯》之田云山等,都能以准确的人物性格和情绪,博得观众好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