检索词:
检索到 3570 条相关资源
-
82019-10
[ 词条 ]文场乐器
秦腔文场乐器分弦、弹、管三组。弦乐组有二弦、板胡、京胡、二胡、低胡子(俗称“闷胡子”)等;弹乐组有月琴、三弦、琵琶等;管乐组有竹笛、唢呐、笙、管子等。二股弦 亦称“二弦子”。早期秦腔文场的领衔乐器。胡琴的一种,长约52毫米。琴杆较二胡短,乌木制成;琴筒为桐木或杉木制,形似圆形二胡琴筒,蒙薄桐木板,筒下装底托;琴弓由两片厚竹片粘合而成,上张马尾;两轴、两弦,弦用牛筋做成。演奏时左手食、中、无名、小指均带铁皮指套。音响尖锐。弦制五度,内6外3。二十世纪三十年代后,主奏位置逐被板胡所取代,今已淘汰。板胡 亦称“胡胡子”。秦腔文场拉弦乐器之一。胡琴的一种。早起秦腔文场共用两把:一把称“出弦”(反调),弦内定1外5;一把称“正弦”(正调),弦定内5外2,也有人称“正调”为“梅花调”。除伴奏唱腔并演奏弦乐曲牌外,还常与二弦拉“对点”。二十世纪三十年代,逐渐取代二弦跃升为领衔乐器后,有“文场一把手”之誉。有高音、中音、低音三种,秦腔所用为中音板胡。板胡琴筒用半个椰壳制成,无音窗(俗称“贯钱”);琴皮为薄铜木板制;琴杆较二胡略粗且短,为檀木或乌木;张弦两根,按五度关系定弦,内1外5,目前多系金属弦;琴弓长且粗,弓毛系马尾,多而紧硬,弓毛夹于两弦之间,往来擦弦而发音;有弦轴两轸以及琴码。音响高亢、嘹亮、雄劲。成为主奏乐器后,在指法、弓法、形制上做了一定革新。其弓法技巧有推、拉、慢、快、抖、连、垫、顿、掘、抽等,指法技巧有按、搂、揉、滑、泛、弹、打等。戏中,除带动文场全乐进入演奏外,并承担为演员包腔、垫空等任务。月琴 秦腔文场拨弦乐器之一。古时称阮为月琴,今之月琴由阮演变而成。形似阮,但琴颈较短。音箱为木质,有圆形、六角形、八角形多种、扁平。琴面琴背均为桐木板制,琴颈与面板设8个品位,张弦两根,弦制五度,内弦5,外弦2,用拨子拨奏而发音。该乐器在清中叶时就已成为秦腔的主要伴奏乐器,尤其在西秦腔中必不可少。清乾隆时吴长员《燕兰小谱》中就有“蜀伶新出琴腔,即甘肃调,名西秦腔,其器不用笙笛,以胡琴为主,月琴副之”的记载。清乾隆李调元《剧话》亦言:“有秦腔,始于陕西,以梆为板,月琴应之。”其音响清脆柔和,清末民初常用于演奏曲牌,二十世纪三十年代后大部分秦腔班社已不使用。1949年后又出现在较大型的秦腔文场乐队中。京胡 亦称“胡琴”,又称“笛琴”。秦腔早起文场拉弦乐器之一。清乾隆时早期秦腔系“伯乱同台”的声腔体制,时人故称其为“昆梆”。后又经常穿插串演京剧、二黄、或专门伴唱昆曲、二黄干唱牌子等,故被吸收为早期秦腔文场中。民国初期西安易俗社使用京胡最早,并与板胡同时辅佐二弦,后又辅助板胡。秦腔所用京胡与今日之京剧京胡无异,形似二胡而短小。琴杆、琴筒以竹制,琴杆置两轸,琴筒直径约5厘米,一端蒙蛇皮。张弦两根,弦制五度,内5外2。演奏时使琴弓马尾擦弦发音。音响刚劲、嘹亮。二十世纪四十年代已逐渐弃置不用。二胡 秦腔文场拉弦乐器之一。胡琴的一种。琴筒木制,直径八九厘米,一端蒙以蟒皮或蛇皮,一端置音窗;琴杆木制,上装弦轴二轸,上轴缚内弦,下轴缚外弦,按五度关系定弦,内5外2;琴弓细竹做成,上缚马尾,弓毛夹于两弦之间,往来擦弦而发音。音响柔和、清亮、饱满。在文场乐队中,除担任伴奏外,有时以领奏部分旋律片段。高胡 亦称“琴胡”“琴二胡”。秦腔文场拉弦乐器之一。胡琴的一种。属高音类乐器。二十世纪四十年代逐渐被取代了京胡成为辅助板胡的特色乐器。六十年代又被二胡取代,七十年代后期传统戏恢复上演后,再度复出启用,但琴弦由丝弦改为金属弦。弦张两根,弦制五度,内弦5,外弦2。音响明朗清彻、华美飘逸,能使板胡音色稍显柔和,故为板胡包音乐器,有“文场二把手”之称。其形制、构造、弓法、指法、把位等,均与二胡相同。中胡 秦腔文场拉弦乐器之一。胡琴的一种。属中音类乐器。形制、构造与二胡同,只是略大。按五度关系定弦,即内1外5。音响广阔、饱满、深沉。低胡 亦称“闷胡子”。秦腔早期文场拉弦乐器之一。胡琴的一种。形制、构造与二胡同,比二胡大。琴筒为圆形,蒙以马皮或羊皮,弦用特制牛筋弦,弓擦两弦而发音。其音域较中胡低一个八度,音响低沉闷厚,定弦为内5外2。属传统文场的低音乐器。演奏不走把、不换把位,旋律简单稀疏。二十世纪五十年代渐被大提琴取代。琵琶 初名“批把”“弦鼗”。秦腔文场拨弦乐器之一。“批把”之名最早见于汉代刘熙《释名释乐器》:“批把本出于胡中,马上所鼓也。推手前曰批,引手却曰把,像其鼓时,因以为名也。”秦代又根据鼗(tdo)的形式,创造出一种直柄、圆形音箱,竖抱演奏的弹拨乐器,故称“弦鼗”。至汉定型为4弦12品位,方称“琵琶”。后又不断改进成型。现代琵琶又有了很大发展,改为尼龙缠钢丝弦,品位增至23~25个,可奏12个半音,琵琶转12个调,扩大了音域和音量。音响清脆明亮。1949年后被秦腔吸收为伴奏乐器,并已成为其文场的主要拨弦乐器之一。外弦定缠、老、中、子四弦的空弦音分别定3、7、6、3。三弦 亦称“弦子”“三弦子”。秦腔文场拨弦乐器之一。前身可能是秦代之“弦鼗”,元代始有“弦子”之名。音箱为木质,扁平近椭圆状,两面蒙蟒皮,俗称“弦头”;以琴杆为指板,无品,张弦三根,上设三驗,右二左一;琴长约100厘米,以指甲或“拨子”拨弄发声。有大、中、小之分,大三弦又称“书弦”“大鼓三弦”“京弦”。秦腔所用为中号三弦。音响浑厚而响亮,富有穿透性。缠、老、子三弦空弦音分别定1、5、1。扬琴亦称“打琴”。秦腔文场击弦乐器之一。据传其前身为波斯(今伊朗)及阿拉伯一带流行的一种古击弦乐器,约在明清时期传入广东沿海,后又渐次传入内地。1949年后被秦腔文场所吸收,成为秦腔文场的主要伴奏乐器之一。琴身呈梯形,两侧安装弦轴、弦钉,张钢丝弦。另置钥匙用以拧转弦轴,调节音高。双手持琴竹(又称“琴楗”“琴览”)敲击琴弦发音。传统扬琴有两排马八挡式、两排马十挡式、两排马十二挡式等多种规格。演奏时有单打、双打、轮音、琶首、衬首、顿首等技巧。其首响低沉、雄厚饱满,中音区纯净悠扬,高音区清脆嘹亮,并有余音,故能管、弦、弹三种音色给予中和。阮 秦腔文场,拨弦乐器之一。为东汉人参照琴、筝、筑、箜篌等乐器创制而成。圆形音箱、直柄,12品位,4弦。唐武则天时发展为13品位,称为阮咸。明末清初成为秦腔文场的主要伴奏乐器。清陆次云《圆圆传》在记述李自成入京命唱西调时,便有“即令群姬唱《西调》,操阮、筝、琥拍”的记载。后弃置,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复用。经改革,今品位增加到24个,并扩大了音量。有大、中、小三种,常用的有大阮和中阮。其音响圆润丰厚,颇具特色。笛 俗称“笛子”“横笛”。秦腔文场吹管乐器之一。古时称竹制直吹的洞箫为“竹篪”(笛),现今的笛则由古时称之为“横吹”的管乐器发展而来。历代所流传的笛子种类很多,如竹笛、铁笛、玉笛、芦笛等,后三种均不普遍。竹笛有吹孔一,指孔六,近吹孔另有一膜孔,蒙以芦膜或竹膜。尾部常有两个定音孔(起调音作用)和两个放音孔。其形制大小不一,秦腔最常用者有“梆笛”(俗称“腔笛”)、“曲笛”(俗称“昆笛”)和“笨笛”三种。秦腔过去多用曲笛(即梅花笛),而今多用梆笛,并作为文场定调乐器。梆笛体小,音色清脆;曲笛体大,音色醇厚。但早期秦腔因其属于“昆也而梆”的声腔体制,故当伴奏昆腔时多用昆笛,定bB调(筒音=2),并兼其他乐器定音;梆笛和笨笛则主要用于演奏笙管曲牌和弦乐曲牌,定F调(筒音=2)。笙 秦腔文场吹管乐器之一。主要用于曲牌演奏。起源甚早,春秋战国以及秦汉时期,就已成为乐场的重要乐器之一。曾侯乙墓出土的笙有竹管14根和竹簧片,笙管分两排插在匏(葫芦)制的笙斗上。南北朝至隋唐时,有19簧、17簧、13簧等数种,并将笙斗改为木制。明清时期,广泛应用于民间器乐合奏和戏曲及说唱伴奏中。形状有方有圆,大小亦各不相同,普遍流行的是13簧和14簧笙。明代甘肃西秦腔伴奏无它,清吴长元《燕兰小谱》中有“西秦腔,其器不用笙笛”的记述。清代才进人秦腔文场行列,特别在陕西东路秦腔中,不仅成为主要伴奏乐器,还设有专用笙管演奏的曲牌。现代常用的笙,笙管(又称笙笛)竹制、排成马蹄形,装在铜制圆形笙斗上,左面密排,右留缺口,右手食指插入;簧片铜制,演奏时多吹奏三或四个音组成和音。现秦腔文场常用的笙有腔莖、列莖和翁莖。①腔笙。即伴奏唱腔的笙,定本调即G调。②列笙。即中音笙,较腔笙略大,定凡调即下属调D调。③翁笙。即低音笙,又较列笙略大。皆属14孔笙。管 亦称“头管”或“笳管”。秦腔文场吹管乐器之一。前身为隋、唐的簟篥,清末成为陕西秦腔曲牌的主要演奏乐器。管为木制,上开8个按音孔(前七后一),管口插一苇制哨子,哨子有大有小,吹奏时常以更换哨子的方法调节音高。管有大、中、小三种,大的长约33厘米,中的长约24.5厘米,小的长约18厘米;大管比小管约低4度。音色高亢。多为bB调管,即筒音l=bB。现极少使用。唢呐 亦称“喇叭’。秦腔文场吹管乐器之一。有大小两种形制,大的称唢呐,小的称为海笛。本属古代军乐,自明正德六年(1506)以来在国内普遍使用。其形制为在椎形木管上开8个按音孔(前七后一),木管上端装一细铜管,铜管上端套以華制芦哨,下端承接一个铜制喇叭口。发音高亢明亮,有的民间艺人能以控制气息吹奏出优美的箫音。除用于戏曲、歌舞伴奏外,也用于独奏、合奏,尤其多用在民间婚丧喜庆节曰的吹打乐队和锣鼓乐队中。秦腔乐队中,取用的是关中民间唢呐,多为两支,一般单独吹奏专门备的唢呐曲牌,不参与文场伴奏。其音高是固定的,但可通过改变指法,做正调(筒音1=F)、凡调(筒音1=bB)等变调;唢呐音色高亮尖细,秦腔多用G调海笛,筒音作5,常用于滑稽或喜庆场面。牛角鳖 亦称“牛角”。秦腔吹奏乐器之一。水牛角制。其历史久远,与原始狩猎、巫觋、军事等活动有关。秦腔中多在番王起兵、坐帐时吹奏。马号 亦称“大号”“长号”“三节号”“喇叭”。秦腔吹管乐器之一。形制细而长,约105厘米,铜质,无音孔,凭吹奏者气力控制音的高低强弱。不参与文场伴奏行列但归文场乐器。后改由“捡场”掌奏,用在锣鼓开场和战争场面,并模拟戏中战马嘶鸣等声音;演唱[喝场]时也用于渲染气氛;戏终散场时吹奏,今淘汰。 -
82019-10
[ 词条 ]《皇甫谧》
新编秦腔历史本戏。徐乃平编剧。生、旦唱做戏。甘肃省灵台县秦剧首演。徐乃平导演,冯琳作曲,舞美方群。陈栓昌、曹军、宏忠、杨平等演出。本剧讲述了皇甫经历重重困难终成为华夏针灸之祖,著立《针灸甲乙经》传于膚世的故事。 -
82019-10
[ 词条 ]《麦积悲歌》
新编秦腔历史本戏。曹锐编剧。生、旦唱做戏。天水市秦剧团首演。韩剑英导演,张德宁作曲,舞美黄永英、王庆杰,窦凤琴、袁丫丫、刘维新、毛来旺等演出。本剧讲述了战乱频仍的南北朝时期,风雨飘摇中的西魏皇帝,为壮国威与柔然国联姻,柔然公主进宫,先废太子元戊贬为秦州刺史,再废皇后乙弗氏打入冷宫。远在秦州的元戊,以一幅酷似母亲的观音画像为蓝本,请画师皇甫鸿在麦积山凿窟造像,以慰藉思母深情。然而,此帧画像正是皇甫鸿怀着对儿时女伴的恋情所画。难忘乙弗的皇帝去冷宫探望被柔然发现,逼令乙弗麦积山出家为尼?皇甫鸿巧遇乙弗,勾起儿时纯真美好的回忆,但乙弗波澜不兴,为了社稷安危,甘愿终老尼庵,又以拔剑自刎的方式劝阻了儿子发兵长安的鲁莽行动。秋去春来,皇上思念乙弗,旧情难绝,秘传谕旨,让乙弗蓄发,待机回宫。侍女碧蝉受大丞相宇文泰指使,将此举密报,柔然、宇文泰设计陷害乙弗。皇帝驾临麦积山,柔然皇后借机发兵长安,胁迫皇帝以违抗圣命图谋复辟处死乙弗,深受感化的碧蝉揭露真相后自尽,乙弗为了国泰民安,步上柴堆从容自焚,皇甫鸿目睹一切,寄托满腔深情完成雕像,为麦积山留下永久的记忆。窦凤琴是《麦积悲歌》之乙弗氏(王正强提供) -
82019-10
[ 词条 ]《张良刺秦》
《张良刺秦》秦腔传统本戏。别名《博浪锥》《博浪沙》《双锥记》。事出《史记留候世家》及看松主人《双锥记》传奇。中路、西路、南路秦腔常演,正生、大净唱做工戏。现存版本有陕西省艺术研究所藏抄录本、甘肃省文化艺术研究所藏抄录本。本剧讲述了秦用暴力灭六国,天下统一。张良为韩国报仇,结交力士范海公,欲锤击始皇未遂。张良逃下邳,藏友人项伯家。 -
82019-10
[ 词条 ]会宁县陇西川戏楼
甘肃古戏楼。位于会宁县杨集乡西川村。戏楼中梁烙印“明洪武二年”字样。1920年因地震毁塌,又原样复修。砖木结构,十字歇山顶式起脊凹角,飞檐斗拱,出阁架斗,各角向上微翘。高14米,宽7.5米,深8米。用20根立柱,36根横梁,82根红松椽构成前台后室。前台为楼阁式,后室为人字梁形,中间用木板分隔。前台面积18平方米,两侧各有小门通向化妆室。台两侧两侧有栏杆护围,为文武场演奏区,台高3.8米,宽7.5米,深3米,台顶挂“陇镇雅观”刻制木匾一幅。台两侧有对联,左联:“文成武就金榜题名虚富贵”,右联男婚女配洞房花烛假姻缘”。每逢庙会和节庆,当地自乐班和外地化俗社、葫芦社、文化社、关娃班、民乐社等班社均在此演出。 -
82019-10
[ 词条 ]兰州府城隍庙戏楼
甘肃古戏楼。位于兰州市张掖路城隍庙内。该庙始建于金代章宗七年(1197),元、明、清数代重修。戏楼为清乾隆三年(1738)由省府官绅捐资重修。坐南向北,面对享殿。四柱亭式木质结构;台高5米,宽9米,深9米,总高15米。重檐歇山,琉璃盖瓦,台沿三周圏矮木栏杆,上下场门连接后台走廊,与东西两侧钟鼓楼贯通,雕梁画栋,富丽堂皇。戏台有对联两副,一联为刘果斋所撰,上联:“曾见那大奸雄大豪杰善未必福恶未必凶看了它使我低头叹报应分明并非天道”;下联:“若是那真孝子真忠臣听之可歌思之可泣演得我替他坠泪知神灵感格不外人情”。另一联为佚名者所撰,上联,演古人事迹忠自忠奸自奸做出来真是庐山面目”;下联指天下迷途赏者赏罚者罚猛省处恍临屋漏神明”。二十世纪七十年代毁于大火。九十年代由兰州秦腔好家集资在原址重修露天舞台。兰州市秦剧团张兰秦演出《铡美案》剧照(王正强提供) -
82019-10
[ 词条 ]唢呐曲牌
亦称唢呐牌子、吹打曲牌、吹打乐。主要用于秦腔传统戏中祭奠、练兵、行兵、排宴、饮酒、坐帐、出巡、打扫、降香、坐洞、行云、比武、行船、点将等重大场面,并在锣鼓伴奏下吹奏的器乐曲。用大唢呐吹奏的称唢呐曲牌,用小唢呐吹奏的称唢呐曲牌或海笛曲牌。大部分有欢、苦音之分。有些曲牌曲调虽相同,快吹和慢吹则分别表现出欢乐与悲伤两种不同的情形。秦腔《双罗衫》中[永寿庵],吹奏速度缓慢,用于灵堂表现凄凉情景;《棒打无情郎》中同一首[永寿庵],吹奏速度加快,则表现出金玉奴与莫稽花堂成婚的喜庆。秦腔唢呐曲牌通常用两只唢呐吹奏,暴鼓、牙子击节,大铜器伴奏。常用的调式有正调,筒音作1;凡调,筒音作5;小工调,筒音作4。唢呐曲牌多用于神道人物行云、坐洞等场面,如[庵僧曲][一里和风][万天钟][指贤塔][刮地风]等。唢呐曲牌源流秦腔唢呐曲牌大致源于古代传统曲牌、古代军乐衍变,以及吸收关中民间吹打、通用地方剧种曲牌而来。由古代传统曲牌衍变而来的曲牌很多,如见于西凉大曲的有[甘州歌][六么令][普天乐]等,见于唐宋词调的有[驻马亭][江儿水][画眉序][玉芙蓉][黄龙滚][下小楼][刮地风][将军令][小开门]等,见于宋金诸宫调的有[柳青娘][石榴花][一枝花][龙水吟]等,见于元杂剧的有[朝天子][收江南][红绣鞋][雁儿落][点绛唇][哪吒令][节节高]等,见于明清时调的有[滴溜子][步步娇][排歌][碟子翻][哭皇天][山坡羊][赏宫花][圆令好][粉蝶儿],借移昆曲的有[夺魁][锦番开][三眼腔][十板头][堆花点将][大红袍][封相][全福][散云仙][封王][万天钟]等。吸收关中民间吹打而来的有[绣荷包][采桑][钉缸][西番赞][哭长城][挖菜头]等,和其他地方剧种通用的有[水龙吟](京剧的[大开门])[马队](昆曲的[朝天子])[三眼腔](昆曲名[三腔])[唢呐皮](昆曲名[哭批])等。源自古代军乐的有[番王令][五句点将][走马点将][女点将][毛点将]等。这些曲牌进入秦腔后,都经过剧种化和戏剧化改造,并与原曲显现出较大差别。唢呐曲牌类型秦腔唢呐曲牌按其基本特性、用场和感情表现大致可分为祭奠哭泣、坐帐登殿、练兵起兵、饮宴庆功、比武点将、坐洞行云、迎宾接旨等多种类型。每种类型都有多种曲牌,这些曲牌还可根据需要,做出“摘段”和“换头”等不同处理,即摘取一首曲牌的某一部分,通常摘取后半段或者前半段。如[滴溜]曲牌便有前半段和后半段之分;[尾声]也被分为[前尾声]和[后尾声];后半段也称“含头”,如[紧起含头][朝天子合头];有的曲牌,正曲不变,只换曲头,如[流水空场],因起腔头的多样变化,便有了3种不同曲头的[慢空场]及[流水空场][尺六空场]。祭奠哭泣曲牌 用于灵堂祭奠悲痛哭泣场面的唢呐曲牌,主要有[钉子钉][摆马枪][王昭君][祭沙][闹元宵][正调大开门][商调大开门][小宫调小开门][正调柳青娘][凡调柳青娘][梅调柳青娘][小工调柳青娘][西番赞][三难女][千里独行][钻天哨][张良归山][刮地风][鬼推磨][正调马道仁][凡调马道仁][雪花飘带黑驴赶脚][梳妆台][小放牛][绣荷包][唢呐皮]等。坐帐登殿曲牌 用于天子坐帐登殿吹奏的唢呐曲牌,主要有[男朝天子][女朝天子][水龙吟][番王令][一枝花][贼娃朝天子][十三铰子]等。练兵起兵曲牌 用于练兵起兵和军队列队过场吹奏的唢呐曲牌有[背番子][神童歌][驻马亭][红绣鞋][佛祠][将军令][乌马江儿水][石植花][洞兰玉][玉芙蓉][锦宴开][蜜番序][朝阳歌][北庆阳会][东步步娇][鸡翎][普天乐][大刀长引[排歌][动銮舆]等。饮宴庆功曲牌 用于摆宴饮酒庆功吹奏的唢呐曲牌,主要有[寿筵开][正调抱妆台][凡调抱妆台][商调抱妆台][画眉序][元令好][本序][江儿水][番坡燥][哭皇天][北调]等。比武点将曲牌 用于比武点将和烘托战斗场面吹奏的唢呐曲牌,主要有[黄龙滚][夏小乐][碟子翻][斗鸡背][马队][耍孩儿][压一拍][收江南][节节高][萧萧令][柱子乐][女点将][毛点将][五句点将][正点将][走马点将][新水令][八句粉蝶][八句新水令]等。坐洞行云曲牌 神道人物修禅坐洞驾雾行云时吹奏的唢呐曲牌,主要有[哪吒令][功曹令][赏宫花][连云起驾][菩萨台]以及由唢呐吹奏的[指贤塔][庵僧曲][喜滋滋][一里和风][光闪闪][羡招娜][万天钟][刮地风][五张条子][段得词]和[大赐福]套曲、[富贵长春]套曲曲牌等。迎宾接旨曲牌 用于行路迎宾送客接驾接旨吹奏的唢呐曲牌,主要有[排歌][中军令][状元令][勒马令][锁南枝][风入松][甘州歌][出追][添丁叙][两锤半][贼娃朝天子][和尚令][慢空场][流水空场][尺六空场]等。其他场面曲牌用于秦腔中表现打扫行船降番画押写信观表修书以及零碎场面时吹奏的唢呐曲牌有[队伍歌][正调水龙吟][行船歌][三眼腔][正调唢呐皮][凡调唢呐皮][雁儿落][相龙牙][红绣鞋][王子观表][王子拆书]以及[巧相逢][七句半][庭前议][采桑][气炸雄威][尾声][前尾声][后尾声][全尾声]等。 -
82019-10
[ 词条 ]《秦腔戏散论》
秦腔评论集。王学秀著。1990 年8月敦煌文艺出版社出版。选编的50篇戏曲评论文章,是作者多年来观戏评戏的结集。其中,有对老一辈秦腔名家艺术经验的总结,中年 精英演唱特色的剖析,以及对破土新苗的评价、赞美和期望。书后所附11个广泛流行的优秀传统折子戏,既便于阅读欣赏,又可供排练演出。书前刊有28位演员剧照或生活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