检索词:
检索到 3571 条相关资源
-
82019-10
[ 词条 ]《秦晋会》
《秦晋会》秦腔传统本戏。别名《龙门山》《秦晋借粮》等。须生、正旦、武生唱做并重。事出《左传僖公十二、十三年附录,十五秦晋韩之战》《史记秦本纪》《东周列国志》第三十回。现存版本有甘肃省靖远清嘉庆古钟有铸目,甘肃省图书馆藏清道光十一年(1832)抄本,陕西省艺术研究所藏都顺成、文汉斌口述抄录本。本剧讲述了国遭大旱,惠公遣大夫庄正向秦国借粮千石,秦借之;翌年,秦国遭荒,穆公遣梓冷向晋国借粮,晋拒之。秦以背恩负义举兵伐晋,相约于龙门山前大战,晋败,惠公被俘,秦穆公大义谴之赦还,惠公知其错,秦晋重归于好。2008年甘肃百通影视发展有限公司录制并出版甘肃省西和县秦剧团排演的全剧音像光碟。甘肃省西和县秦剧团演出《秦晋会》剧照(孟云提供) -
82019-10
[ 词条 ]《秦腔板胡入门》
秦腔板胡演奏教材。陕西戏曲音乐丛书之一。王宴卿、韩群宝编辑,1958年6月长安书店出版。全书分苦音、花音两部分,介绍了秦腔的各类板式、过门及衔接程序。书首有王依群所写“前言”,书中附有各类秦腔弦乐曲牌19只、彩腔8种以及王依群《怎样拉秦腔胡琴》一文。 -
82019-10
[ 词条 ]临潭新堡剧团
甘肃业余秦腔演出团体。清宣统元年(1909)创建于临潭县新堡乡。初期以演出眉户为主。1951年,秦腔老艺人郎生智,由岷县迁居新堡,参加并主持了剧团的演出业务和导演工作,逐渐转为以演秦腔为主。主要在年节、庙会和物资交流会上演出。剧目多是眉户和秦腔传统戏,是全县最为活跃的业余剧团之一。 -
82019-10
[ 词条 ]赵会生
(1958~ )秦腔演员。工花脸。陕西眉县人。师从米新洪,为宝鸡市人民剧团演员。嗓音高亢激越,行腔收放辱宜。有西府“赵花脸”之称。先后饰演过《铡美案》《裡猫换太子》《三举人》之包拯、《忠保国》之徐彦昭、《回荆州》之张飞等30多部戏中的不同人物。获陕西省人民政府授予的“优秀演员”称号。“西凤杯”“公主杯”“农行杯”“易发杯”“中粮杯”以及中国秦腔艺术节大赛中,均获一等奖或二等奖。 -
82019-10
[ 词条 ]西宁市三其村业余秦腔班
青海秦腔演出团体。二十世纪初就已存在。秦腔艺人王寿山、吴德卿以及后来的权维民都多次在三其剧团传授技艺。1949年9月5日西宁解放,剧团排演了《徐州革命》以示庆贺。二十世纪六十年代初,王巨安根据同名独幕歌剧移植导演的秦腔现代戏《彩虹》曾在市政府礼堂演出,受到好评。农村社会主义教育期间,新排了《三世仇》,创作剧目《醒悟》,反映了村干部拒腐蚀的故事。当地群众有“马坊的曲儿,杏园的拳,三其的乱弹唱不完”的歌摇以资赞誉。 -
82019-10
[ 词条 ]《洪承畴》
新编秦腔历史本戏。田益荣编剧。唱做打并重戏。事出《明史洪承畴传》。1945年陕甘宁边区关中八一剧团首演。本剧讲述了明臣洪承畴,奋力追杀李自成义军,李军失败。适清兵犯境,洪承畴奉命抵抗清兵,反被清兵俘获后降清,极力为清招降纳叛,劝说他的老师降清,遭其老师拒绝和痛责,洪恼羞成怒,带兵将老师抓捕并向清廷献功。 -
82019-10
[ 词条 ]平安县古城业余秦腔班
青海秦腔演出团体。1908年由一位姓陈的裁缝组建。该陈姓裁缝从河南来到古城定居,带头组织了几位戏曲爱好者成立了一个眉户演出队,排练了《小放牛》《小姑贤》等十余出小戏。1939年,古城乡在张玉山等人组织下成立了秦剧团。1976年后,该团修建了戏台,培养了一批青年女演员,积累了40多个本戏剧目,20多个折子戏剧目。常演剧目有《三哭殿》《三世仇》《下河东》《开国图》《五岳图》等。 -
82019-10
[ 词条 ]《血泪仇》
秦腔现代剧目。马健翎所编剧目。唱做并重戏。陕甘宁边区文协民众剧团首演。今存版本 1943年延安新华书店出版单行本,并被选入中国人民文艺丛书之一。1962年被收入东风文艺出版社出版的《马健翎现代戏曲选集》。1987年陕西人民出版社刊行单行本。剧情简介 河南农民王仁厚在国民党统治下无法生活,一家六口逃难陕西,途中儿子王东才被抓丁。儿媳被国民党兵杀害,老妻愤而碰死。王仁厚看清了世道的黑暗,毅然携女儿桂花、孙子狗娃投奔解放区,受到边区政府和乡亲们的关怀帮助,过上了安居乐业的生活。后来王东才被迫到解放区进行破坏活动,受害者竟是自己的父亲和儿子。他痛悔之极,决意参加人民军队杀敌报仇。边区民众剧团张云饰《血泪仇》之王仁厚(戏曲研究院提供)演出情况 1943年陕甘宁边区民众剧团首次演出。导演、唱腔设计马健翎;主要演员张云、黄俊耀、王志义、党培英、廖春花、冯开岭、张克勤、米成义。该剧演出后,毛泽东、朱德、刘少奇、周恩来、彭德怀、习仲勋、王震等多次观看,并给予肯定、高度赞扬和嘉奖,并授予民众剧团“特等模范”奖旗一面,授予马健翎奖状和“人民艺术家”称号。贠宗翰饰《血泪仇》之王仁厚、任哲中饰王东才、李兆钫饰王桂花(戏曲研究院提供)艺术特色《血泪仇》创作于毛泽东发表《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后的第二年,此剧在运用传统的秦腔音乐、唱腔、念白及表演等手段表现观代革命题材、塑造英雄形象方面做出了大胆尝试,富于创新。全剧冲突尖锐,情节曲折,风格凝重而壮烈。有些场面震撼人心,有着重大的教育意义。代表唱段 该剧有两段唱腔较为流行。一段为王仁厚所唱“遭兵荒遭水灾天又大旱”[苦音慢板]。唱词为:遭兵荒遭水灾天又大旱,河南人一个个叫苦连天。这样粮那样款摊个不断,眼看着老百姓就要死完。一段为王桂花所唱“王桂花在院中转轮纺线”[欢音慢板]转[二六板]。唱词为:王桂花在院中转轮纺线,只觉得一阵阵好不喜欢。来边区还不到六月半载,我一家三口人有了吃穿。老爹爹开荒地三十亩半,又种谷又种豆又种花棉。我每日能纺五两线,交到工厂能变钱。狗娃年幼也能干,拦羊放牛照庄田。我三人劳动不偷懒,多生产多贡献抗曰支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