检索词:
检索到 3569 条相关资源
-
302019-09
[ 词条 ]郝昭庆
郝昭庆(1940~)秦腔剧作家、一级编剧。袓籍山东济宁,生于河南郑州。全国文化系统先进工作者,陕西省德艺双馨文艺工作者。历任略阳县文化馆馆长,汉中地区文艺创作研究室主任,汉中市文联副主席,陕西省戏剧家协会常务理事,汉中市戏剧家协会主席、名誉主席,汉中诗词学会会长、顾问。创作了《贴心店》《江大姐》《三河口》《清水衙门糊涂官》《悠悠离恨《社稷情》《清泉与白云》《爱的琴弦》《一个癌症患者的梦魇》《万灵解毒水》《秦香莲告状》《惊醉》等。系略阳县人大常委会委员。 -
302019-09
[ 词条 ]西秦腔二犯
明代甘肃皮影、戏曲腔调的一种。最早见于明万历传奇抄本《钵中莲》第十四出《补缸》,该剧用有直接标明[西秦腔二犯]演唱的一段唱腔,唱词共28句,皆系7字对偶上下句体。清乾隆三十五年(1770),戏曲总辑《缀白裘》第六辑,也有用[西秦腔]为演唱腔调的《搬场拐妻》剧目,所填唱词却为长短句,说明其初系板牌混合的声腔体制。后在不同时期和不同流行地域,称谓多有变异,相继生出琴腔、甘肃调、甘肃腔、西腔、西皮调、陇东调、咙疼调、陇西梆子腔、甘肃梆子腔等名目。清初,中原人就称[西秦腔]为[甘肃梆子腔]。“北派有汗梁腔戏,乃从甘肃梆子腔加以变通,以土腔出之,非昔之汴梁旧腔也”(清涂珂《清稗类钞》);康乾时随商路流入四川,经蜀中伶优加工改造,又称甘肃调、琴腔,并由蜀伶群体演唱再度传入北京,由此流播全国,风靡一时,对京剧西皮声腔和秦腔梆子声腔等花部板腔体剧种的形成产生一定影响。清乾隆吴长元《燕兰小谱》载有“蜀伶新出琴腔,即甘肃调,名西秦腔。其器不用笙笛,胡琴为主,月琴副之,工尺咿唔如语。旦角之无歌喉者,每借以藏拙焉”;继又沿襄河并渡江南下,“始蜀伶、后徽伶,尽习之”(张际亮《金台残泪记》),相继广传于湖北、安徽,登陆于鄂、皖、苏、赣等地,渗人襄阳调(汉剧)、徽剧之中。徽剧之[高拨子]正是[西秦腔二犯]在当地发展的结果。还徒涉东南一路畅传,直抵浙、闽、台、粵,为正处在初创阶段的当地戏曲剧种奉献了自己的骨血。浙江绍兴乱弹中的[尺调二凡],即由[西秦腔二犯]演变而来。从广东粵居鹏子腔[中板]唱腔的板眼结构和旋律起伏中,还可体味到西秦腔“六板”[两句腔]的原始痕迹;粵东、闽南、台北、香港甚至流播于东南亚各国的西秦戏,之所以取“西秦”为名者,同样也辱到过西秦腔的催发滋润。当地吕匹《海陆丰戏见闻》有详述。清末,涂珂还为当时西秦腔冠以“北派之秦腔”,称山陕调为“秦腔”,称甘肃调为“西腔”,以示二者间的区别。顾颉刚《中国影戏及其现状》谈及明、清京师所传戏曲“九腔十八调”时有言:“旧有九腔十八调,九腔之名为[西门腔](亦曰[西美腔])、[小东腔](亦曰小宗腔])、[凤凰腔][小银腔][琴腔][柔肠腔][梅花调][鬻字调](亦曰[一字调])、[纺车调]。每腔以上下两句倍之,此为女角所唱,今多已失传,只存调名而已,尚全存者只[琴腔]一种。”其中所说的琴腔,正是吴长元、谢章铤、徐珂等公所言的甘肃戏曲腔调中女角所唱的西秦腔。其特点在于“每腔以上下两句倍之”。[西秦腔二犯]之“二犯”,系指连犯二次之意,即以“去工(“3”mi)添凡(“4”fa)”作以“变徵(“4”fa)犯角(“3”mi)”;再以“去上(“1”do)添乙(“7”si)”成以“以闰(“7”si)犯宫(“1’do)”。此二犯,便可生出下四度宫音系统的“属调”或上四度宫音系统的“下属调”亦即“反调”来,由此形成“欢音”“苦音”两种腔调,分别具有欢音欢快、苦音忧伤两种截然不同的感情表现。这种犯调方法,在戏曲出现之前,宋词中就已有所运用。 -
302019-09
[ 词条 ]《广阔天地》
现代本戏。陕西省华县《风华正茂》创作组集体创作,史育民执笔。1974年华县、韩城剧团首演。本剧讲述了田芳、高群等五名知青插队到李家滩,搞试种水稻,以水压碱,根治盐碱滩的科学试验。阶级敌人殷文亮破坏捣乱,引起知青内部冲突。在贫农张大爷启发教育下,知青识破敌人阴谋,增强了团结,试种水稻终于取得成功。 -
302019-09
[ 词条 ]梨园旧匾
梨园界流传下来的珍贵文物。蕴含着丰富的人文历史价值,文化积淀厚重,欣赏价值和研究价值较高。通常由富有声望的文人作词,著名书法家题写。梨园匾额大致可分为演员匾额、戏楼匾额、会馆匾额、班社门额、褒奖薩额等多种,经精心雕琢、油漆后悬挂于醒目之处,供人玩味品赏。明清所建庙会戏楼、会馆戏楼以及剧社门额、著名演员居所等,大多都有社会赐赠的匾额,可惜随着长时间的风雨沧桑,特别是旧戏楼的拆除、剧社和名居的拆迁,已经所存无几。“古调独弹”匾额照(易俗社提供) -
302019-09
[ 词条 ]《三打洞》
西路、中路秦腔剧目。秦腔传统本戏。别名《三眼洞》《假金牌》。老生、正旦、老旦、丑、二净唱做并重。含折子戏《三上轿》《三打洞》。赵杰民、韩正满、李爱云、杨金声、余巧云代表剧目之一。今存版本甘肃省图书馆藏有口述秦腔抄录本。朱军、傅荣启有改编本。甘肃省靖远清代嘉庆古钟有铸目。剧情简介宰相张居正之子张秉仁,为谋占李有才妻崔秀英,将李诓至府中用药酒毒死,强娶李妻崔氏。崔氏在死别之时,悲愤交加,恶奴与媒婆三次催促其上轿,最后哭别公婆与幼子,暗藏尖刀,欲刺张秉仁为夫报仇未遂而亡。孙丕显查明张府三眼洞中藏有龙袍皇冠,蓄意谋反。张居正怕事败露,连发三道金牌调子,适海瑞出朝查访,勘明真相,处张秉仁以斩刑。代表唱段《三上轿》一场崔秀英(小旦)所唱“奴的夫遭陷害尸骨未葬”[苦音慢板]转[二六板]唱腔较流行。唱词为:奴的夫遭陷害尸骨未葬,我不能穿孝衣反着红装。见二老颤巍巍热泪流淌,恨难寻衷肠话安慰高堂。二爹娘且安坐容儿拜上,今分别再难见二老高堂。实想说我夫妻终身奉养,谁料想与二老反添悲伤。从今后再休要将儿想望,多保重为的是李门儿郎。叩罢头只觉得心跳脑涨,猛抬头见夫灵痛断肝肠。手抱着夫灵牌怀念以往,哭了声屈死的短命才郎。你自幼读诗书何曾浪荡,在堂前孝父母未游他乡。咱二人结夫妻妇随夫唱,论恩爱比得上梁鸿孟光。自从那小姣儿生来世上,咱夫妻更显得情意深长。实想你步青云名登金榜,光门弟显父母来把名扬。只因你太忠厚胸怀明朗,张秉仁那贼子心起不良。用药酒毒死你一命早丧,差家人逼为妻去做妾房。到今日喊冤不能杀贼不得无法想,我只得忍辱含羞脱去孝服换红装。为妻今到贼府上,岂能图生从强梁。留下姣儿谁照养,可怜二老两鬂霜。当初若听妻言讲,焉有今日这下场。 -
302019-09
[ 词条 ]田玉堂
田玉堂(1922~1984)秦腔演员、教练、导演。陕西蓝田县人。西安三意社第三班学员,始工花旦,后改须生,以架子功见长。1931年组织参加西安集义社,为大股东之一。1945年入西安尚友社。1956年随该社二队支援宝鸡人民剧团。后又在宝鸡秦腔三团、宝鸡市戏曲学校、宝鸡市秦腔剧团、凤县人民剧团担任教练、导演兼演员。早期所演《玉堂春》《进妲己》等旦角戏,在西安一带较有影响;后尤擅饰演气魄宏大的蟒靠角色,如《破宁国》《拆书》《打李厥》《牧羊》等。任导演、教练期间,所排剧目有《赵氏孤儿》《金玉奴》《拆书》《放饭》等戏。 -
302019-09
[ 词条 ]双元儿
双元儿(生卒年不详)光绪中期演员。同州梆子著名花旦。《湘江会》《崔子弑齐》《打路》《找刀》《劝学》《捡柴》《杀楼》《杀狗》《数桩》等戏,出帘作唱,处处动人。王绍猷作诗赞曰风姿俊美,雅如芳兰,歌舞细腻,名不虚传。” -
302019-09
[ 词条 ]梨园店铺
专门制作、经营戏剧服装、道具、乐器、制景等梨园用品的店铺和作坊。清同治年间就已经在陕西、甘肃出现,尤以西安最为集中。秦腔戏班购货,一般都是提前订做,店铺或作坊则按购方要求再行制作。由此形成店铺与作坊、制造与营销相兼的通例。如甘肃民勤的芦家靴铺、西安的聚庆福戏装作坊等皆是。二十世纪四十年代后期,西安又出现专门订做彩绘戏剧布景的制景公司,如陶渠的西安光武制景公司,并在兰州开设了分公司。1956年以后,私营梨园店铺、作坊、公司全部公私合营,从此又变为专制戏装、头帽、道具、把子产品的舞台美术工厂。戏装作坊专制戏曲服饰的作坊。主要有西安聚庆福戏装作坊、汉中秦源涌戏庄、甘肃宁县太昌苟家村戏装作坊等。①西安聚庆福戏装作坊。清光绪十五年(1889)创建于西安。作坊主姓陈(名佚),址设西安市城隍庙西道院,是以制作经销戏服盔帽、鞋靴为主的大型私营作坊。产品远销西北诸省及山西、河南等地。宣统三年(1911),由陈之二子陈景福(陈三)、陈景寿接替,作坊更名“振兴福”,生意更加兴旺,全国许多戏曲名家纷纷前来订货。阎逢春所戴纱帽即出自该坊。抗日战争期间,京沪沦陷后,梅兰芳、程砚秋、尚小云、常香玉、王秀兰、王存才等著名演员皆来此订做戏装。1951年,陈景福之子陈天鸣继承祖业,改名“振兴戏具工厂”。1954年公私合营,归西安戏剧服装工厂。②宁县太昌申明村戏帽作坊。1915年甘肃宁县申明村人杨士浩创办。初时仅制作简易头盔,供农村社火使用。后杨往西安拜师学艺归来,制作技艺大进,品种不断增加,产品颇受戏曲班社青睐。尤其杨之传人杨维昌、杨红牛、杨维琴等制作工艺更为精湛,并发展到制作木偶头架、软头帽等产品。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杨氏传人同西安戏装商店签订包销产品合同,营业日渐兴旺。1980年以后,申明村戏剧作坊发展到20多户,产品主要销往平凉、灵台、泾川、镇原、华池、吴忠等地。③秦源涌戏庄。1930年曾泰春创办于汉中。址设汉中市中山街六号,庄内工人多系曾家子弟。早期产品主要销售给社火队,随着工艺水平的提高,逐渐吸引安康等地戏曲班社主顾。1940年前后,四川、甘肃戏班也来购置该庄戏服,庄内工人发展到十多人,并有加工把子毛坯的木器社,产品也增至硬头帽、软头帽、戏装、靴子、兵器等。1931、1936年,曾泰春之弟曾泰和、徒弟肖应奎分别在中山街创办“曾家花铺”和“肖应奎戏庄”,以制作头帽配件、编片花以及修旧补烂、零售单件为主业。1956年公私含营,均告停业。④宁县太昌苟家村戏装作坊。1944年宁县苟家村人苟俊峰创办。苟在秦腔戏班从事箱倌多年,精通戏装、盔帽、道具等制作工艺,后创办家庭戏装作坊,专为周边剧团制戏剧用品。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期,他绣制的各色蟒靠、官衣、男女褶子、软硬头帽、五路须口条等十分畅销。他还擅长翻新补旧。古稀之年,依然能施展其一技之长。⑤西安市戏剧服装工厂。1956年由原振兴、新兴、星火、泰盛公四家戏剧作坊合营而成,1958年改为国营体制。址设西安市北大街二府街口南侧。该厂下设裁剪、戏衣、道具、寿衣四个车间,两个销售门市部,职工270多名。产品为传统戏、现代戏戏装,以及头盔、鞋靴等,也生产中外民族舞蹈服装和全套舞台装置。曾为《秦俑魂》《唐长安乐舞》以及民间舞蹈《安塞腰鼓》,电影《血滅画屏》等制作全套服装,受到好评。⑥汉中市第一服装厂戏装组。1956年在“秦源涌戏庄”基础上组建而成。组长张甫成,业务骨干曾泰春、曾福元等,专制戏装、头帽、道具、把子产品,服装一厂统一管理,整体核算。主要服务于农村业余剧团。1964年传统戏禁演,又改做现代戏服装。“文化大革命”初期被撤销。头帽作坊专制戏曲盔帽头饰的作坊。主要有甘肃赵履乾戏帽作坊。清光绪二十一年(1895)庄浪人赵履乾创办。厂址在静宁县曹务乡唐山村。赵使其3个儿子赵金章、赵金全、赵泮拜陕西戏帽师万亚信为师,开设家庭戏帽作坊。1942年作坊不断扩大,每年可做各种盔帽500余顶,又在固原开设戏帽店。赵履乾去世后三子分家,仍以做戏帽为业。1965年被迫停产。1977年,时年六十的赵履乾之孙赵时通,又同其侄、其孙重操祖业。赵家戏帽品种较全,计有帅盔、夫子盔、太子盔、霸王盔、王帽、凤冠、紫金冠、龙纱、纱帽、相帽、二郎叉子、额子等十多种,从原材料到工艺制作不断有所改进。产品主要销往固原、靖远、庄浪、秦安及青海等地。靴鞋作坊专制戏曲盔帽头饰的作坊。主要有芦家靴铺。址在甘肃民勤县城南街。清同治末(1870年前后)芦丰山创立。芦曾在天津当过佣工,因侍奉乃师敬业,受其感动,乃师临终前将家传制靴技艺传授给芦。光绪初年,芦辞工返乡,开设靴部,专制戏靴、朝靴、大加工(一种厚底棉帮鞋),生意十分兴隆。第二代传人芦占恩,对戏靴式样、图案进行了改造,声望日盛。1929年,第三代传人芦向乐接班经营,戏靴更有改进,远销省内夕卜。芦家戏靴以灰绒、冲服呢制做靴腰、靴面,靴底规格甚多。靴头下的窍台内,缀以篆体万字、喜鹊争梅、双莲出水、二龙戏珠、丹凤朝阳、金弓玉箭等五彩图案。靴式瘦俏玲球,靴底又高且窄,利于“亮靴底”表演,尤以坚实耐穿著称。故从光绪初至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有影响的甘肃秦腔演员郗德育、耿忠义、岳中华、李富贵、牛百顺等都穿芦家靴子,后陕西、新疆、青海等地戏曲艺人,也慕名前来定做。1956年,该靴部撤销,芦向乐改行。制景公司专制戏曲灯光布景的公司。主要有西安光武制景公司、兰州光武布景公司、西安时新布景公司、甘肃明光布景社、庆阳军分区艺术布景公司等。①西安光武制景公司。1947年创建于西安,陶渠任经理,初址在西安北大街南段(今人民剧院对面)后迁西大街桥梓口。主要技师倪师、杨师、王师(均佚名)分别管理美工、电工、木工。1953年,以陶渠、蔡鹤丁、蔡鹤洲、林金秀、区丽庄、郑乃光为骨干,陆续培养出黄厚明、关宏、冯旭、王仓林、梁雅山、李健、陈英、关傅英、周杰、王宏、时文连等100多名专业制景人员。该公司首先采用大型电光布景(俗称电打布景)而轰动西安古城,使其迅速普及到西安各大戏院及外县数十个剧团。1957年,因公私合营而解体。②兰州光武布景公司。原系西安光武布景公司之一部。1947年秦腔演员何振中在兰组建精华社,邀请该公司经理陶渠来兰为其制景,陶率石存真、宋发、李健、朱理、陶杰、周杰一行抵兰,并为《白蛇传》首绘布景,鸣动全城;继而又为该社《济公传》一剧绘出“机关布景”,更是轰动一时;随即兰州各家表演团体纷纷订制,自此,兰州光武布景公司方正式成立。址设五省会馆,由王新华任经理,又吸收姜存仁、李文有、翟文斌、关锁、庄用中、谢顺林等参加。以集体分红制正式挂牌运营。曾先后为兰州精华剧社、五一秦剧团、民生京剧社、新光剧社等演出团体绘制各类布景100余出。1956年,剧团改为国营,公司人员相继参加剧团工作,该公司自行解体。③西安时新布景公司。1950年冬刘锡庭创建。址设西安骤马市街。刘从上海请来朱进才、梁铭德、孙玉如及木工、电工数人,便开张营销。首先为三意社所演《打虎计》《大名府》《红娘子》《白蛇传》等戏设计制作出“机关布景”,随即业务进一步扩大,相继有新民社、民众豫剧社,以及眉县、朝邑、大荔、富平、华阴、三原、宝鸡等剧团纷纷邀约定作,生意十分红火,人员也增至60多名。1953年12月解体,朱进才加人三意社,其他人员被西安和新疆、太原等外地剧团所聘。④兰州明光布景社。1952年在兰州成立。个体性质。址设兰州市永昌路顺城巷内,负责人孔寿彭、孙东生。成员六人,承担木工、电工、制作、绘画等。初始仅能画广告以及天幕景,且以山水画居多。1953年以后,开始为新排剧目分场制作软、硬布景。先后为兰州豫华剧社、文化福利社、工人秦剧团、素贞剧团绘制《天仙配》《白蛇传》《白毛女》等布景百余出。其中所绘豫居怖景《回荆州》,参加1955年甘肃省戏剧观摩演出大会,获演出奖。1956年,孔寿彭参加兰州市豫剧团第一团,该社随之而解体。⑤庆阳军分区艺术布景公司。1952年陶渠弟子朱玉国创办于庆阳西峰。隶属众艺剧团,自负盈亏性质。面向庆阳、平凉所辖各县剧团开展业务。所制布景分硬景、软景两种,共16项:金殿、皇宫、绣阁、书房、花园、客厅、洞房、公堂、营帐、监狱、二堂、庙宇、寿堂、灵堂、城门、桥梁等。其风格以写实为主。1954年众艺剧团撤销,公司随之解体。戏剧服装工厂专门制作戏曲服装、盔帽、靴鞋、道具的工厂。主要有陕西省戏剧服装工厂、甘肃省舞台美术工厂及眉县屈刘堡戏剧服装厂等。①陕西省戏剧服装工厂。1957年秋成立。原系高善斋、高云鹏父子所创家庭作坊“隆昌戏具店”,1952年扩建为隆昌戏具工厂,高云鹏任厂长,主要技师有戴昌盛、张永良等。1956年公私合营,变为国营性质,并与新声京剧团合并,改名国营新声京剧团戏剧服装部,隶属陕西省军区政治部文化科。1957年秋,移交陕西省文化局,扩建为陕西省戏剧服装工厂。刘青山首任厂长,高云鹏任业务主任,负责生产、供销和企业管理。产品有各类戏装、盔帽、鞋靴、软巾、胡须、头套、梢子、网子、刀枪把子、点翠钻石等。有手绣、机绣、钩金、平金等多种产品。主要供应西北五省(区)各级戏曲剧团,北京等剧团也曾订制过戏装。1964年受极“左”路线影响被撤销,技术工人被迫改行,传统工艺随之失传。②甘肃省舞台美术工厂。1970年12月26日组建,厂址兰州市东岗西路。国营性质,首任厂长慕崇科。当时为适应“样板戏”演出需要,专门制作现代戏装而设。下设生产科、办公室、戏装车间、综合车间、灯光音响车间。职工36人,技工九人,新招学徒20名。先后送往上海戏装厂、北京戏装厂培训。1971年增设头帽靴子车间、刀枪把子车间、染色车间、民用服装车间以及装饰部和门市部。1978年开始生产传统戏装、鞋靴髯口、头盔、丝绦大带、头面绢花、化妆用品和舞台幕布设施,产品远销青海、宁夏、新疆、内蒙古、山西、北京、西安、东北等10多个省、市。该厂染色车间,能生产上百种花色品种,包括工艺难度大的套色、套花印染。1981年,该厂部分戏装、头饰参加全国舞台美术展览,获好评。1982人,已有职工近百人,可承担古今中外各种戏剧服饰的生产。③眉县屈刘堡戏剧服装厂。1977年初屈刘堡人屈玉全创办,后由大队接管,集体经营。固定人员有屈玉全、孟宽健、王海勤、冯应成、冯应叶五人,另有临时雇用人员五人。以制作靴帽把子为主,后陆续制作头盔、蟒靠等。产品行销西府诸县及西安、天水等地专业、业余剧团和民间_社火团体。1982年解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