检索词:
检索到 3569 条相关资源
-
32019-10
[ 词条 ]李夕岚
(1934~)秦腔演员。女。艺名李芝兰。主工正旦,兼演老旦。陕西渭南县人。自幼受其父影响,酷爱秦腔艺术。13岁入陕西易俗社学艺,师从杨金声、郑香亭、弋益民等。次年转入三意社。唱腔自如,做工严谨。擅演剧目有《玉堂春》《王昭君》《斩秦英》,以及现代戏《小女婿》《罗汉钱》《祝福》等。曾获1956年陕西省第一届戏剧观摩演出大会演员一等奖。系中国戏剧家协会会员。 -
32019-10
[ 词条 ]宏秀云
(1929~1998)秦腔演员。女。主工正旦,兼演小旦。陕西西安市人。16岁拜师王德为学艺,后在建国社、二十八师剧团、咸阳大众剧团、西安三意社搭班。1952年参加西安新民社。演唱以鼻音见长,拖腔柔绵而悠远。表演稳重、大方、气质高雅,扮相俊美。擅演《铡美案》之秦香莲、《白玉楼》之白玉楼、《三娘教子》之王春娥、《回荆州》之孙尚香、《断桥》之白素贞、《劈华山》之三圣母,在现代戏《一颗红心》《送肥记》《老小两口比干劲》等剧中均担任主角。 -
32019-10
[ 词条 ]王中高
(1945~ )秦腔演员。工小生,兼演须生。甘肃永登县人。14岁考入兰州市戏曲学校,受陈景民、牛利民教诲,后得范克峻、张喜民指导。毕业后参加武威地区秦剧团。曾任武威地区秦剧团团长、甘肃省戏剧家协会副主席等。其嗓音洪亮,唱腔激越,表演大气。擅演剧目有《周仁回府》《辕门斩子》《拆书》《逃国》《金麒麟》,另在现代戏中担任郭建光、李玉和、李石坚、阿坚伯等主角和重要人物。曾拍摄戏曲艺术片《杀狗劝妻》。1981、1985年分获甘肃省戏曲调演演员一、二等奖。 -
32019-10
[ 词条 ]赵虹
(1943~ )秦腔演员。女。主工文武小生。陕西西安市人。曾用名王鸿斌。11岁入西安尚友社学艺,师从张新华,以及京剧名家李阔泉、李万春。功底扎实,戏曲程序娴熟,表演细腻大气。从艺以来,先后主演过30多本(折)戏,有《铜台破辽》之杨六郎、赵德芳,《穆柯寨》之杨宗保,《杨门女将》之杨文广,《三请樊梨花》之薛丁山,《胭脂案》之宿介,《慈母泪》之常天宝等角色。1960年曾获陕西省青年汇演优秀奖。1992年获西北五省(区)大赛配角一等奖。王绍猷评其为“习文练武,玲球活泼”。 -
32019-10
[ 词条 ]李正华
(1923~1999)秦腔旦角演员。工青衣、老旦。陕西西安市人。12岁从事戏曲活动,后到西安三意社。唱腔节奏稳健,旋律性强,韵味在《岳母刺字》的唱腔中,还将眉户曲调“苍龙哭海”的旋律音调糅于其中,丰富了人物的思想感情。擅演剧目有《黄花岗》《压发》等。 -
82019-10
[ 词条 ]唱腔
秦腔音乐中可供人声演唱的腔调,同文、武场面演奏的器乐曲牌音乐相对。秦腔唱腔属于板式变化的声腔体制,板式决定着唱腔的节奏,形成[二六板][慢板][双锤带板][尖板][二倒板][滚板]等六种板式,每种板式又分为“欢音”和“苦音”两系,分别表现喜悦与悲伤之情,仅[滚板]有“苦音”无“欢音”。每种板式的腔调又发展出多种变体,演唱者根据人物感情的不同还会进行艺术创作,产生喜怒哀乐迥然不同的艺术,由此构成秦腔庞大丰富的唱腔“家族”。因此,秦腔唱腔是塑造人物形象、刻画人物性格、表现人物思想感情的重要手段。尤其受关中方言语音影响,具有乡土气息浓郁,地方特色鲜明,旋律抒情优美,演唱奔放豪迈、富于变化、雅俗共赏等特点。唱腔简史 秦腔唱腔是在明中叶以前陕西、甘肃民歌基础上,吸收诸宫调和影子腔音乐成分,经过长期衍变发展而形成的。秦腔唱腔自秦腔形成起,始终扎根于民间,不同历史时期的民间艺人都对它进行过革新创造,直至明代万历年间(1521~1568),从民歌发展成为唱腔,有了板式变化的基本雏形,但依然是板式加曲牌、乱弹加昆曲的板牌混合体。清乾隆后期人们称其为西秦腔、琴腔、甘肃调、甘肃梆子腔及新谱、新声、昆梆等。直至1912年陕西易俗社成立,一批有志于秦腔改革的高级文人如李桐轩、孙仁玉、范紫东等,与知名艺人陈雨农、党甘亭、赵杰民等携手合作,从词曲本到声韵调对秦腔唱腔进行全面系统改造、提高,促使秦腔从民间艺术进入城市文化行列。秦腔艺术逐渐成熟。秦腔形成初期的唱腔 秦腔形成初期,在广泛吸收当地民歌、诸宫调、影子腔声腔的基础上,加以变化,逐渐有了板式变化的声腔雏形。明万历年间传奇抄本《钵中莲》第十四出《补缸》所用[西秦腔二犯],其演唱的唱词以“上、下两句倍之(顾颉刚语)唱出,可以视为板式变化体,也是目前所知西秦腔或秦腔最早的声腔。清康熙末乾隆初,李海观(字孔堂,号绿园,1707-1790)所著小说《歧路灯》多次提到甘肃梆子腔在河南开封演出的情景。清乾隆二十八年(1763),苏州宝仁堂书坊主人钱德苍编辑的戏曲总集《缀白裘》第六集二卷,亦收录西秦腔剧目《搬场拐妻》一出。由“贴”扮潘金莲所唱[西秦腔]唱词又是长短句体式,这种体式,正是戏曲声腔中所称的“曲牌体”。该书还辑录了直接标明以秦腔作为演唱腔的《闹店》《夺林》两个剧本,从两剧对秦腔腔调的实际使用情况看,前后仅各出现一次,每次仅各演唱三句,前次为七七七的齐言三句体,后次则又变为五六七的长短三句体。还有乾隆三一一年(1766)清苑(今保定)人李振声在其《百戏竹枝词》记述乱弹腔“秦声之幔编者,倚以丝竹,俗名昆梆”,又写下“幔编谁听筝笛耳,任他击节乱弹腔”诗句。秦声(秦腔、乱弹腔)俗名“昆梆”者,正是清乾隆时期严长明著文所称关中秦腔“昆曲佐以竹(笛箫),秦声兼一丝(胡琴)”的“昆乱同台”结合体。但不论西秦腔二犯还是西秦腔、昆曲还是乱弹腔,都说明秦腔成初期的唱腔是加牌的腔制,在此基础上,不断向板腔体发展。秦腔成熟时期的唱腔 清咸丰同治时期,秦腔六大板式基本形成,又随行当分类的成熟,促成行当唱腔的发展。王绍猷据“余童时观剧,恒闻老于顾曲者言”,又据“余生平所目见者”耳闻目睹之亲历,写就《秦腔记闻》一书,内有“秦中六十年来之著名演员”一节,记述了生旦净丑行当演员有近百名,所演剧目200余出,可窥秦腔板式变化的声腔体制已经基本趋于成熟。如清光绪初年须生演员二楼子所演《八件衣》之杨廉必唱“我杨廉自幼儿曾把书念”,润润子所演《祭灵》之刘备必唱“满营中三军们齐挂孝”等,均为[尖板][慢板][二六板][双锤带板][二倒板[[滚板]联套构成的成套大段唱腔,其中还有[喝场][彩腔]等。1912年易俗社成立,秦腔声腔又出现新的变化,陈雨农又把念白体的[滚白]改造成诗言体的[滚板],他还极善于从眉户等民间音乐中提炼素材,1917年从《软玉屏》白母所唱“男的是丫鬟,女的是状元”等几句,吸收眉户[五更鸟]曲牌音调,使[滚板]更趋丰满。党甘亭在旦腔拖腔上也狠下功夫,当年王月华正是凭着《花亭会》张梅英“自幼儿看过烈女传”中的两个拖腔而一夜走红,跻身于名家行列;他还创造出“闪板腔”和[碰板二六]两个新兴板式,分别在为《双锦衣》《黛玉葬花》所设计的唱腔中基本定型。秦腔[尖板头]最早并无固定谱式,起腔演奏,概由琴师随意而生,后经王东生、荆生彦、马骥、张满堂等人改造成今天所见的板头。李桐轩、孙仁玉等又站在文化和美学高度,通过净化、统一,大大提高了秦腔唱腔的文化品位,摒弃传统[慢板]拖腔中赘繁的串串虚词,变虚词拖腔为以韵拖腔。经过对当时各自为阵的陕西五路秦腔从声腔上给予整合,弃除糟粕,扬其精华,聚其特色,使秦腔唱腔在表现感情、塑造形象方面产生质的飞跃,成为具有文化品位和雅俗共赏的新秦腔。继承与发展时期的唱腔 1949年以后,秦腔唱腔在继承传统基础上,进入吸收、借鉴、革新、创造和全面发展的新阶段。借鉴主要指借鉴兄弟剧种声腔因素,形成自己的新腔体,如秦腔[回龙][清板]等,便是从京剧、越剧中借鉴而来。另外还借鉴歌剧、舞剧音乐因素,丰富自己的表现手法。如合唱、领唱、对唱、重唱、轮唱,以及幕间音乐、调式转调、配乐朗诵、主题音调贯穿、和声配器等手法的广泛运用,大大丰富了秦腔唱腔的时代感和艺术表现力。吸收指秦腔吸收了歌曲、歌剧及各民族民歌音调,作为主题音调贯穿运用于唱腔之中,加强了秦腔唱腔塑造音乐形象的功能。如现代戏《红梅岭》冷翠唱腔对陕南民歌的吸收,《央金卓玛》央金唱腔对藏族民歌的吸收,《洪湖赤卫队》韩英唱腔对同名歌剧音乐的吸收,《西安事变》张学良唱腔对抗日歌曲音调的吸收等。在配乐上还吸收了小提琴、中提琴、大提琴、倍大提琴、长笛、单双簧管、木管、架子鼓、电子琴等西洋管弦乐器。革新指秦腔在保留传统板式唱调基础上,从旋律、节奏、结构、调式等方面进行较大革新。主要体现在以生角唱腔旋法柔化净角唱腔,弃除传统净角唱腔强行拔高、攻坚碰硬流弊;美化唱腔旋律,突出唱腔音乐的旋律美、抒情美、现代美;简化冗繁拖沓的板头过门和间奏过门。通过革新为传统程式注入新活力,使之成为渲染感情和描写戏剧环境的重要手段。秦腔的发展,在推出全新的声腔板式方面,最明显的莫过于秦腔[二眼板]的问世;以调式转调解决行当唱腔的分腔分调问题,也取得较大成功;对多年不可逾越的各类板式传统程法(如眼起板落、句式结构、字位安排、旋律旋法等),都有不同程度的突破和发展,使板式唱腔充满新意,并具有时代感和现代美。唱腔功能 不同戏剧人物在不同戏剧环境下演唱的唱腔,具有不同的表现功能。如静场成套大段唱腔的演唱以突出其抒情功能为主,说唱性较强的唱腔以叙事功能为主,展开激烈争辩的激情性唱腔以戏剧性为主。抒情唱腔 凡是字少声多、旋律华丽、板式规整、行腔徐缓、拖腔冗长的唱腔,都具有较强的抒情功能。如《祭灵》中刘备的[苦音慢板]“满营中三军们齐挂孝”,《赶坡》中王宝钏的[苦音慢板]“适才间大嫂对我言”《打銮驾》中包拯的[欢音慢板]“头戴上黑扑头乌云透亮”等。叙事唱腔 凡是字多声少、旋律平直、行腔较快、词曲结合自然、腔句连接紧密,少拖腔甚至无拖腔的唱腔,都具有较强的叙事功能,多用于陈述事件、交代情节。如《金玉奴》中金玉奴的[苦音二六板]我家住杭外I在临安,《三滴血》中周仁瑞的[苦音二六板]五台县官太懵懂,《游龟山》中田夫人的[欢音二六板]好一个英明女有识有胆等。戏剧唱腔 凡是表现人物之间激烈争辩、冲动甚至动怒、对骂等尖锐矛盾的唱腔,通常取用三种板式:一种是有板无眼的[叮板],一字一音,腔速急紧,一泻而下,而且还多系对唱的形式,如《铡美案》兰萍公主与包拯的[欢音紧二六板]对唱“好一大胆包文正”;一种是紧打紧唱的[带板双锤],如《黄鹤楼》周瑜所唱“刘皇叔你把话错讲”;还有一种是几乎是语言化哭诉式的[滚白],如《三滴血》中周仁瑞的“我叫一声王妈”。但无论哪一种板式,皆无旋律性可言,特别后两种,忽紧忽慢,忽高忽低,却恰恰突出了很强的戏剧表演功能。行当唱腔 秦腔的行当唱腔,是在整套板式基础上,按角色的性别性格,演员的音域音色,通过旋律、调式上的变化发展出来的唱腔。各剧种发展自己行当唱腔的方法并不十分一致,秦腔采用的是同腔同调调整音区的方法。生行唱腔 常见的分须生唱腔和小生唱腔。须生行当一般扮演正直、善良、具有正义感的人物,如《打镇台》中的王震等。唱腔以高亢、明亮为特点。小生扮演青年男子,其中武小生唱腔挺拔、俏丽,并略带“梢子音”(假声),但基本以真声为主,旋律多在高音区回旋,以刻画其英武气盛,如《黄鹤楼》中的周瑜等;文小生多为落魄书生,唱腔柔婉低凉,但多带“彩腔”(假声翻高八度唱出的一种拖腔),突出其卑微懊丧的人物性格,如《踏雪辨踪》中的吕蒙正等。旦行唱腔 常见的分正旦唱腔、老旦唱腔和小旦唱腔。①正旦唱腔。正旦扮演的角色多是稳重端庄的良家妇女,如《三娘教子》中的王春娥等,唱腔一般都较华婉、高亮、优美、细腻、腔速徐缓。②老旦唱腔。老旦扮演老年妇女,如《杀狗劝妻》中的曹母等,唱腔常表现出持重、低凉、沉稳、苍劲等特点。秦腔老旦,过去不设专行,多由生角演员代饰,演唱故用真声,而且音域也较生行唱腔低,少装饰,突出老态龙钟之形象。③小旦唱腔。小旦扮演的是未出阁的少女,如《柜中缘》中的许翠莲等,唱腔以华丽、精巧、委婉、活泼为特点。秦腔中还有正小旦,所扮角色多为刚刚出阁身份高贵的年轻女性,如《打金枝》中的金枝女等,唱腔以抒情、高亮、华婉为特点,而且还常带有各种冗长的“彩腔”,用假声翻高八度唱出,以此表现其自我欣赏、自我陶醉之情。净行唱腔 秦腔净行唱腔与生行唱腔属同腔同调,但净行所扮人物多是权倾朝臣或性格粗犷豪爽勇猛之类的人物,唱腔明显分为大净与毛净两类:①大净唱腔。大净如《铡美案》中的包拯等,其唱腔旋律平直,高亢威厉,讲究声出压众,首尾两句还常放唱“犟音”(以假声翻高八度)。②毛净唱腔。毛净如《李逵探母》中的李逵等,其性格多系粗犷豪猛之人,唱腔也以此为特点,而且放唱“犟音”十分频繁,一句[尖板]有时也连放两次“犟音”。丑行唱腔 丑行所扮人物分两类:一类为大丑,也称官丑,如《三滴血》中的晋信书等;一类为小丑,多系善良无邪禾卩有正义感的小人物,如《杨三小》中的杨三小等。但不论大丑小丑,其唱腔总的特点是节奏字位倒置、腔幅随意扩简、出板唱。过大丑唱音域偏低,以表现其装腔作势的斯文;小丑唱腔音域高,旨在刻画其天真无邪的个性。流派唱腔 比起京剧来,秦腔流派唱腔至今还没有提升到理论层面分别加以总结认识,但流派唱腔早已客观存在,并在业内和民间普遍流传。长期以来,观众欣赏秦腔习惯用“袁(克勤)腔”“任(哲中)腔”“刘(毓中、易平)腔”“肖(若兰、玉玲)腔”“苏(育民)腔”“田(德年)3空”“敏(李正敏)腔”等这类字眼分腔立派, 这些唱腔,不仅个人风格鲜明,而且都是前有师承、后有继承,并在推动秦腔艺术的发展中起了重要作用。就目前来看,凡演唱《祭灵》中刘备、《烙碗计》中刘志明等衰派老生戏者,都脱不开刘毓中的藩篱,演唱《辕门斩子》者皆宗刘易平的范本,“敏腔”造就了几代大家,田德年《铡美案》中的那段“陈千岁”,成为秦3空净行的入门向导,几乎“无净不唱”,而“小肖若兰”“小肖玉玲”又成为现代秦腔舞台的中坚,至于“袁腔”“苏腔”“任腔”等,不仅在专业演员中自觉继承成风,业余爱好者中更如流行歌曲般地广学传唱。 -
82019-10
[ 词条 ]小开门
秦腔曲牌。有弦索曲牌、笛子曲牌和唢呐曲牌三种。弦索曲牌又分[欢音小开门][苦音小开门]。[欢音小开门]比较欢快,多用于摆宴、更衣、洞房、拜寿等欢乐场面。如秦腔《满床笏》开场,便以此曲配合堂侯手持蝇帚,弹尘打扫寿堂的表演动作,也营造出喜庆气氛。有时也配合一般动作,如登殿、迎宾、行路等。《白玉楼-观画》中张彦和金彦芳上场,整冠、入厅堂、谦让、入座,奏的也是[欢音小开门]。演奏时,还要用小铜器伴奏,牙子、碰铃强拍,鼓点花打,中间手锣垫奏。[苦音小开门]比较阴柔,多用于祭奠、苦思、追忆之情景。如《打神告庙》中,敫桂英面对海王神像,控诉王魁负义变心时大段念白中的表演,即用[苦音小开门]伴奏。笛子曲牌[小开门]由昆笛、腔笛吹奏,二胡伴奏,主要用于寂静夜更的灯下读书、更衣,神道戏神仙道家打禅修行也用它烘托清静、悠闲、安逸的气氛。《困土山》关羽夜观“春秋”,《天台山》孙膑坐洞等均有所用。唢呐曲牌[小开门]定调上有[正调小开门]和[小工调小开门]两种,主要用于祭奠。 -
82019-10
[ 词条 ]王仲华
王仲华 (1923~1989)秦腔演员。主工二花脸。1923年生。陕西咸阳市人。13岁入陕西易俗社学艺,师承李可易。功底厚实,表演精细火爆,尤善表现勇猛耿直和粗中有细的角色。擅演剧目有《三闯辕门》《荆轲刺秦》《雁荡山》《黑旋风李逵》等。1956年陕西省第一届戏剧观摩演出大会获演员二等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