检索词:
检索到 3569 条相关资源
-
82019-10
[ 词条 ]《擅行传》
《擅行传》甘肃秦腔剧目。秦腔传统本戏。生、净唱做并重。甘肃省图书馆藏抄录本。本剧讲述了项羽从始皇墓中盗得财宝无数,火烧阿房宫,大封诸王,并欲迁义帝于湖州。张良为动项羽迁都之心,教唱民歌以激思乡之情。韩信弃楚往投刘邦。项羽闻之,派大将英布追杀。韩信杀散关守将夺关而逃,途中又杀指路樵夫,后得辛奇相助,遂抵褒中刘邦营下。 -
82019-10
[ 词条 ]文场乐器
秦腔文场乐器分弦、弹、管三组。弦乐组有二弦、板胡、京胡、二胡、低胡子(俗称“闷胡子”)等;弹乐组有月琴、三弦、琵琶等;管乐组有竹笛、唢呐、笙、管子等。二股弦 亦称“二弦子”。早期秦腔文场的领衔乐器。胡琴的一种,长约52毫米。琴杆较二胡短,乌木制成;琴筒为桐木或杉木制,形似圆形二胡琴筒,蒙薄桐木板,筒下装底托;琴弓由两片厚竹片粘合而成,上张马尾;两轴、两弦,弦用牛筋做成。演奏时左手食、中、无名、小指均带铁皮指套。音响尖锐。弦制五度,内6外3。二十世纪三十年代后,主奏位置逐被板胡所取代,今已淘汰。板胡 亦称“胡胡子”。秦腔文场拉弦乐器之一。胡琴的一种。早起秦腔文场共用两把:一把称“出弦”(反调),弦内定1外5;一把称“正弦”(正调),弦定内5外2,也有人称“正调”为“梅花调”。除伴奏唱腔并演奏弦乐曲牌外,还常与二弦拉“对点”。二十世纪三十年代,逐渐取代二弦跃升为领衔乐器后,有“文场一把手”之誉。有高音、中音、低音三种,秦腔所用为中音板胡。板胡琴筒用半个椰壳制成,无音窗(俗称“贯钱”);琴皮为薄铜木板制;琴杆较二胡略粗且短,为檀木或乌木;张弦两根,按五度关系定弦,内1外5,目前多系金属弦;琴弓长且粗,弓毛系马尾,多而紧硬,弓毛夹于两弦之间,往来擦弦而发音;有弦轴两轸以及琴码。音响高亢、嘹亮、雄劲。成为主奏乐器后,在指法、弓法、形制上做了一定革新。其弓法技巧有推、拉、慢、快、抖、连、垫、顿、掘、抽等,指法技巧有按、搂、揉、滑、泛、弹、打等。戏中,除带动文场全乐进入演奏外,并承担为演员包腔、垫空等任务。月琴 秦腔文场拨弦乐器之一。古时称阮为月琴,今之月琴由阮演变而成。形似阮,但琴颈较短。音箱为木质,有圆形、六角形、八角形多种、扁平。琴面琴背均为桐木板制,琴颈与面板设8个品位,张弦两根,弦制五度,内弦5,外弦2,用拨子拨奏而发音。该乐器在清中叶时就已成为秦腔的主要伴奏乐器,尤其在西秦腔中必不可少。清乾隆时吴长员《燕兰小谱》中就有“蜀伶新出琴腔,即甘肃调,名西秦腔,其器不用笙笛,以胡琴为主,月琴副之”的记载。清乾隆李调元《剧话》亦言:“有秦腔,始于陕西,以梆为板,月琴应之。”其音响清脆柔和,清末民初常用于演奏曲牌,二十世纪三十年代后大部分秦腔班社已不使用。1949年后又出现在较大型的秦腔文场乐队中。京胡 亦称“胡琴”,又称“笛琴”。秦腔早起文场拉弦乐器之一。清乾隆时早期秦腔系“伯乱同台”的声腔体制,时人故称其为“昆梆”。后又经常穿插串演京剧、二黄、或专门伴唱昆曲、二黄干唱牌子等,故被吸收为早期秦腔文场中。民国初期西安易俗社使用京胡最早,并与板胡同时辅佐二弦,后又辅助板胡。秦腔所用京胡与今日之京剧京胡无异,形似二胡而短小。琴杆、琴筒以竹制,琴杆置两轸,琴筒直径约5厘米,一端蒙蛇皮。张弦两根,弦制五度,内5外2。演奏时使琴弓马尾擦弦发音。音响刚劲、嘹亮。二十世纪四十年代已逐渐弃置不用。二胡 秦腔文场拉弦乐器之一。胡琴的一种。琴筒木制,直径八九厘米,一端蒙以蟒皮或蛇皮,一端置音窗;琴杆木制,上装弦轴二轸,上轴缚内弦,下轴缚外弦,按五度关系定弦,内5外2;琴弓细竹做成,上缚马尾,弓毛夹于两弦之间,往来擦弦而发音。音响柔和、清亮、饱满。在文场乐队中,除担任伴奏外,有时以领奏部分旋律片段。高胡 亦称“琴胡”“琴二胡”。秦腔文场拉弦乐器之一。胡琴的一种。属高音类乐器。二十世纪四十年代逐渐被取代了京胡成为辅助板胡的特色乐器。六十年代又被二胡取代,七十年代后期传统戏恢复上演后,再度复出启用,但琴弦由丝弦改为金属弦。弦张两根,弦制五度,内弦5,外弦2。音响明朗清彻、华美飘逸,能使板胡音色稍显柔和,故为板胡包音乐器,有“文场二把手”之称。其形制、构造、弓法、指法、把位等,均与二胡相同。中胡 秦腔文场拉弦乐器之一。胡琴的一种。属中音类乐器。形制、构造与二胡同,只是略大。按五度关系定弦,即内1外5。音响广阔、饱满、深沉。低胡 亦称“闷胡子”。秦腔早期文场拉弦乐器之一。胡琴的一种。形制、构造与二胡同,比二胡大。琴筒为圆形,蒙以马皮或羊皮,弦用特制牛筋弦,弓擦两弦而发音。其音域较中胡低一个八度,音响低沉闷厚,定弦为内5外2。属传统文场的低音乐器。演奏不走把、不换把位,旋律简单稀疏。二十世纪五十年代渐被大提琴取代。琵琶 初名“批把”“弦鼗”。秦腔文场拨弦乐器之一。“批把”之名最早见于汉代刘熙《释名释乐器》:“批把本出于胡中,马上所鼓也。推手前曰批,引手却曰把,像其鼓时,因以为名也。”秦代又根据鼗(tdo)的形式,创造出一种直柄、圆形音箱,竖抱演奏的弹拨乐器,故称“弦鼗”。至汉定型为4弦12品位,方称“琵琶”。后又不断改进成型。现代琵琶又有了很大发展,改为尼龙缠钢丝弦,品位增至23~25个,可奏12个半音,琵琶转12个调,扩大了音域和音量。音响清脆明亮。1949年后被秦腔吸收为伴奏乐器,并已成为其文场的主要拨弦乐器之一。外弦定缠、老、中、子四弦的空弦音分别定3、7、6、3。三弦 亦称“弦子”“三弦子”。秦腔文场拨弦乐器之一。前身可能是秦代之“弦鼗”,元代始有“弦子”之名。音箱为木质,扁平近椭圆状,两面蒙蟒皮,俗称“弦头”;以琴杆为指板,无品,张弦三根,上设三驗,右二左一;琴长约100厘米,以指甲或“拨子”拨弄发声。有大、中、小之分,大三弦又称“书弦”“大鼓三弦”“京弦”。秦腔所用为中号三弦。音响浑厚而响亮,富有穿透性。缠、老、子三弦空弦音分别定1、5、1。扬琴亦称“打琴”。秦腔文场击弦乐器之一。据传其前身为波斯(今伊朗)及阿拉伯一带流行的一种古击弦乐器,约在明清时期传入广东沿海,后又渐次传入内地。1949年后被秦腔文场所吸收,成为秦腔文场的主要伴奏乐器之一。琴身呈梯形,两侧安装弦轴、弦钉,张钢丝弦。另置钥匙用以拧转弦轴,调节音高。双手持琴竹(又称“琴楗”“琴览”)敲击琴弦发音。传统扬琴有两排马八挡式、两排马十挡式、两排马十二挡式等多种规格。演奏时有单打、双打、轮音、琶首、衬首、顿首等技巧。其首响低沉、雄厚饱满,中音区纯净悠扬,高音区清脆嘹亮,并有余音,故能管、弦、弹三种音色给予中和。阮 秦腔文场,拨弦乐器之一。为东汉人参照琴、筝、筑、箜篌等乐器创制而成。圆形音箱、直柄,12品位,4弦。唐武则天时发展为13品位,称为阮咸。明末清初成为秦腔文场的主要伴奏乐器。清陆次云《圆圆传》在记述李自成入京命唱西调时,便有“即令群姬唱《西调》,操阮、筝、琥拍”的记载。后弃置,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复用。经改革,今品位增加到24个,并扩大了音量。有大、中、小三种,常用的有大阮和中阮。其音响圆润丰厚,颇具特色。笛 俗称“笛子”“横笛”。秦腔文场吹管乐器之一。古时称竹制直吹的洞箫为“竹篪”(笛),现今的笛则由古时称之为“横吹”的管乐器发展而来。历代所流传的笛子种类很多,如竹笛、铁笛、玉笛、芦笛等,后三种均不普遍。竹笛有吹孔一,指孔六,近吹孔另有一膜孔,蒙以芦膜或竹膜。尾部常有两个定音孔(起调音作用)和两个放音孔。其形制大小不一,秦腔最常用者有“梆笛”(俗称“腔笛”)、“曲笛”(俗称“昆笛”)和“笨笛”三种。秦腔过去多用曲笛(即梅花笛),而今多用梆笛,并作为文场定调乐器。梆笛体小,音色清脆;曲笛体大,音色醇厚。但早期秦腔因其属于“昆也而梆”的声腔体制,故当伴奏昆腔时多用昆笛,定bB调(筒音=2),并兼其他乐器定音;梆笛和笨笛则主要用于演奏笙管曲牌和弦乐曲牌,定F调(筒音=2)。笙 秦腔文场吹管乐器之一。主要用于曲牌演奏。起源甚早,春秋战国以及秦汉时期,就已成为乐场的重要乐器之一。曾侯乙墓出土的笙有竹管14根和竹簧片,笙管分两排插在匏(葫芦)制的笙斗上。南北朝至隋唐时,有19簧、17簧、13簧等数种,并将笙斗改为木制。明清时期,广泛应用于民间器乐合奏和戏曲及说唱伴奏中。形状有方有圆,大小亦各不相同,普遍流行的是13簧和14簧笙。明代甘肃西秦腔伴奏无它,清吴长元《燕兰小谱》中有“西秦腔,其器不用笙笛”的记述。清代才进人秦腔文场行列,特别在陕西东路秦腔中,不仅成为主要伴奏乐器,还设有专用笙管演奏的曲牌。现代常用的笙,笙管(又称笙笛)竹制、排成马蹄形,装在铜制圆形笙斗上,左面密排,右留缺口,右手食指插入;簧片铜制,演奏时多吹奏三或四个音组成和音。现秦腔文场常用的笙有腔莖、列莖和翁莖。①腔笙。即伴奏唱腔的笙,定本调即G调。②列笙。即中音笙,较腔笙略大,定凡调即下属调D调。③翁笙。即低音笙,又较列笙略大。皆属14孔笙。管 亦称“头管”或“笳管”。秦腔文场吹管乐器之一。前身为隋、唐的簟篥,清末成为陕西秦腔曲牌的主要演奏乐器。管为木制,上开8个按音孔(前七后一),管口插一苇制哨子,哨子有大有小,吹奏时常以更换哨子的方法调节音高。管有大、中、小三种,大的长约33厘米,中的长约24.5厘米,小的长约18厘米;大管比小管约低4度。音色高亢。多为bB调管,即筒音l=bB。现极少使用。唢呐 亦称“喇叭’。秦腔文场吹管乐器之一。有大小两种形制,大的称唢呐,小的称为海笛。本属古代军乐,自明正德六年(1506)以来在国内普遍使用。其形制为在椎形木管上开8个按音孔(前七后一),木管上端装一细铜管,铜管上端套以華制芦哨,下端承接一个铜制喇叭口。发音高亢明亮,有的民间艺人能以控制气息吹奏出优美的箫音。除用于戏曲、歌舞伴奏外,也用于独奏、合奏,尤其多用在民间婚丧喜庆节曰的吹打乐队和锣鼓乐队中。秦腔乐队中,取用的是关中民间唢呐,多为两支,一般单独吹奏专门备的唢呐曲牌,不参与文场伴奏。其音高是固定的,但可通过改变指法,做正调(筒音1=F)、凡调(筒音1=bB)等变调;唢呐音色高亮尖细,秦腔多用G调海笛,筒音作5,常用于滑稽或喜庆场面。牛角鳖 亦称“牛角”。秦腔吹奏乐器之一。水牛角制。其历史久远,与原始狩猎、巫觋、军事等活动有关。秦腔中多在番王起兵、坐帐时吹奏。马号 亦称“大号”“长号”“三节号”“喇叭”。秦腔吹管乐器之一。形制细而长,约105厘米,铜质,无音孔,凭吹奏者气力控制音的高低强弱。不参与文场伴奏行列但归文场乐器。后改由“捡场”掌奏,用在锣鼓开场和战争场面,并模拟戏中战马嘶鸣等声音;演唱[喝场]时也用于渲染气氛;戏终散场时吹奏,今淘汰。 -
82019-10
[ 词条 ]宁来成
宁来成(1936~ )秦腔演员。工花脸。陕西蒲城县人。1952-1957年在陕西省蒲城县群众剧团工作。1957-1960年在甘肃省张掖市大众剧团工作。1960~1962年在青海省海南秦剧团工作。1962年调到西宁市秦剧团工作。擅演《打瓜园》中的郑子明、《东平府》中的李逵、《铡美案》中的包文正、《三闯辕门》中的张飞、《五典坡》中的魏虎、《一匹布》中的张古董等角色。 -
82019-10
[ 词条 ]《李白辞朝》
新编秦腔历史本戏。孙俊发编剧。须生为主唱做戏。陕西省泾阳县剧团首演。周留花、杨金胜、田文英、强亚萍、陈仁义、徐印生演出。本剧讲述了唐天宝元年,玄宗下诏求贤,三召李白入朝辅政。李白来到长安,虽受天子恩宠,却招来高力士、杨国忠等人逸毁。入朝三载,“假其名而无所职”,还几乎被治罪,最后不得不愤然离朝。 -
82019-10
[ 词条 ]《女皇与公主》
新编秦腔历史本戏。峭石、冯萌献编剧。别名《琵琶公主》。正旦、小旦唱做戏。陕西省兴平县剧团首演,后经咸阳市大众剧团改编并演出。本剧讲述了唐时武则天为拉拢边陲大将军史云为她效命,强迫其孙女大云公主嫁史云。公主不从,并深爱着救她性命的尹天伊。后经上官婉儿挑唆武差御医毒死尹天伊,大云公主悲痛欲绝,怀抱琵琶来到曾与天伊相见的琵琶峰前,哀声弹唱往日情谊,然后坠崖而亡。 -
82019-10
[ 词条 ]蓝田县肖家坡戏楼
陕西古戏楼。位于蓝田县史家寨乡肖家坡村。坐西向东,背临南北大道,面对丘陵山坡,台前广场可容万人观戏。戏楼两侧有碑石两方,右碑竖刻“大清道光六年八月初三日创修”(1827),左碑竖刻“大清光绪二年八月十三日重修”(1876),台沿石条横刻“公元一九六五年八月三日修缮”等字样。戏楼为台梁式木构架,砖木结构,屋顶为前坡歇山、后坡悬山式,筒瓦覆盖,翼角尖端,南挂风铃,北吊雨铃。戏楼总尚10米,台基尚1.95米,台面宽8.9米,进深8.72米。檐柱四根,皆施斗拱,台中立内柱两根。内柱间有4个隔扇和上下场门,上置浮雕之莲藕鱼鹰图;内柱隔扇背面,来此演出戏班题记甚多,可辨者达二十余条。最早为“光绪三年中和班在此一乐也”(1877)。当地群众历来喜好文艺活动,庙会节庆大都在此演出,观者如堵,盛况殊见。 -
82019-10
[ 词条 ]《睢阳魂》
新编秦腔历史本戏。牛勃编剧,杨智改编。生、旦唱做戏。甘肃省甘谷县秦剧团首演。郭东来导演,王震作曲,王永进、张建文、孙龙娥、苏改琴等演出。本剧讲述了唐朝平定安史之乱的民族英雄南霁云,亦即天水一带民间供奉的秦州慧音山二龙大王的真实故事改编而成。通过驰缓、接应、搬兵、殉国等一系列慷慨悲壮的场面,塑造了南霁云、张巡、雷万春和南夫人等人物的英雄形象,歌颂了他们在国家危难时刻的大忠大勇,弘扬歌颂了民族团结、反对民族分裂这一主题。情节跌宕起伏,戏剧冲突激烈尖锐,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甘谷县秦剧团演出新编大型历史秦剧《睢阳魂》,王永进饰南霁云(王正强提供) -
82019-10
[ 词条 ]杨金民
杨金民(1914?1992)秦腔演员。原工须生,后改花脸。银川市人。最早入陕西戏班。1932年到甘肃,先在靖远丁振华戏班,后到兰州文化社。深受耿忠义表演风格影响,《火焰驹》《白逼宫》《游西湖》等,从脸谱、台架、姿势均有耿派之风范,成为“耿派”主要继承者。杨金民饰艾谦、段永华饰李彦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