检索词:
检索到 3569 条相关资源
-
82019-10
[ 词条 ]《华佗》
新编秦腔历史本戏。仇非编剧。须生、正旦、净爾唱做戏。事出陈寿著《三国志》及民阍传说。本剧讲述了东汉末年,华佗为曹操医好头病,拒曹强留,离魏返回民间诊病。曹造铜雀台,大选美女。华之夫人与女恋春也被曹操抓走,夫人被害,态春沦为铜雀侍女。华佗无奈,再进曹府索讨。曹以根治头疾为条件,答应放还华女。华救女心切,决定用麻沸散施术为曹开颅取风涎,曹误以为华系蜀奸,将其投人死牢。临刑前华佗焚晓《青囊真经》,含冤商死。 -
82019-10
[ 词条 ]《鲍三娘》
新编秦腔历史本戏。杨智编剧。须生、正旦、净角唱做戏。1982年甘肃省武都地区五一秦剧团首演。熊世芳、王玉娥、张巨林、陈素珍演出。本剧讲述了三国时,孟获叛蜀,诸葛亮率师平叛。邛都夷首领鲍龙受外甥柯拉挑拨,命女儿鲍三娘迎战汉军,阵前与汉将关索萌生爱情,被诸葛亮觉察,因势利导,亲为说媒。鲍龙三番试婿后,允婚。婚后三日,关索南下。柯拉谎报关索阵亡,并传孟获命,要三娘与柯拉联姻,共抗汉军。中秋送亲时,三娘饮下毒酒。适逢汉军班师。关索虽中柯拉毒箭,幸遇祝融夫人救活。三娘所饮毒酒,也早为四妹用麻沸散调换。使悲剧终未酿成;夫妻和好如初。夷汉情谊;山高水长。 -
82019-10
[ 词条 ]西安城隍庙戏楼
陕西古戏楼。位于西安市西大街路北城隍庙内。据《长安县志?卷十六》载:“城隍庙在县治西,前明建……雍正初毁于火。总督年羹尧改建。乾隆三十三年(1768)重修,建乐舞楼,后多经修葺”。戏楼坐南向北,为重檐歇山前带歇山卷棚式屋顶,五架梁木架结构。屋面为五脊六兽,琉璃筒瓦覆盖,东、南、西三面回廊环绕。楼高15米。台基高2.45米,面宽11.2米,后宽13.2米,进深13.2米。总面积168.6平方米。整个舞台平面宽敞,前檐栏枋上施列拱九朵,正中施五踩斗拱,角柱施转角五踩斗拱,额板雕五龙腾云,明间檐、前檐、后檐、廊檐分别雕饰“双凤朝阳”“双狮戏球”及龙首、凤头、雕饰花板等。该庙每年四月初八和八月中秋举办庙会,会期三天,其间举行酬神唱戏。 -
82019-10
[ 词条 ]《贞观遗恨》
新编秦腔历史本戏。白连柯编剧。须生、净角唱做戏。事出《唐书》。陕西省淳化县剧团首演。贺康建、王自强、王宏莲、罗娟等演出。本剧讲述了唐太宗李世民,立太子但不许皇储有非礼行为。太子即将登基并在演练登基仪式之际,太宗又将之贬为庶人。一时魏良举荐吴王,褚遂良举荐晋王,立嫡立庶遂成皇室斗争的中心。长孙无忌,为了国家安危,力荐才不出众却温和谦恭的晋王,排挤李恪,杀魏良,夺太宗密诏,架空太宗,并毒死千里寻父的李恪,酿成李氏父子双双死于翠微宫的悲剧。 -
82019-10
[ 词条 ]《艺苑英华》
陕西省戏曲演员集锦。孟昭勋、武原、王治国、范德元编撰。1987年陕西人民美术出版社出版。图文并茂,印刷精致。通过照片与文字介绍了近10年来活跃在陕西舞台上的48位优秀演员。其中秦腔演员有马友仙、马蓝鱼、王玉琴、王辅生、尹良俗、员安民、贵宗汉、闯更平、阁振俗、刘其慧、刘毓中、任哲中、乔新贤、宋上华、余巧云、李夕岚、李爱琴、肖玉玲、肖若兰、陈妙华、孟遏云、杨金凤、张咏华、张彩香、张新华、段林菊、高登云、郝彩凤、曹海裳、郭明霞、崔惠芳、温喜爱、焦晓春、樊新民34人。剧照187幅,每人有一篇小传。 -
82019-10
[ 词条 ]唢呐曲牌
亦称唢呐牌子、吹打曲牌、吹打乐。主要用于秦腔传统戏中祭奠、练兵、行兵、排宴、饮酒、坐帐、出巡、打扫、降香、坐洞、行云、比武、行船、点将等重大场面,并在锣鼓伴奏下吹奏的器乐曲。用大唢呐吹奏的称唢呐曲牌,用小唢呐吹奏的称唢呐曲牌或海笛曲牌。大部分有欢、苦音之分。有些曲牌曲调虽相同,快吹和慢吹则分别表现出欢乐与悲伤两种不同的情形。秦腔《双罗衫》中[永寿庵],吹奏速度缓慢,用于灵堂表现凄凉情景;《棒打无情郎》中同一首[永寿庵],吹奏速度加快,则表现出金玉奴与莫稽花堂成婚的喜庆。秦腔唢呐曲牌通常用两只唢呐吹奏,暴鼓、牙子击节,大铜器伴奏。常用的调式有正调,筒音作1;凡调,筒音作5;小工调,筒音作4。唢呐曲牌多用于神道人物行云、坐洞等场面,如[庵僧曲][一里和风][万天钟][指贤塔][刮地风]等。唢呐曲牌源流秦腔唢呐曲牌大致源于古代传统曲牌、古代军乐衍变,以及吸收关中民间吹打、通用地方剧种曲牌而来。由古代传统曲牌衍变而来的曲牌很多,如见于西凉大曲的有[甘州歌][六么令][普天乐]等,见于唐宋词调的有[驻马亭][江儿水][画眉序][玉芙蓉][黄龙滚][下小楼][刮地风][将军令][小开门]等,见于宋金诸宫调的有[柳青娘][石榴花][一枝花][龙水吟]等,见于元杂剧的有[朝天子][收江南][红绣鞋][雁儿落][点绛唇][哪吒令][节节高]等,见于明清时调的有[滴溜子][步步娇][排歌][碟子翻][哭皇天][山坡羊][赏宫花][圆令好][粉蝶儿],借移昆曲的有[夺魁][锦番开][三眼腔][十板头][堆花点将][大红袍][封相][全福][散云仙][封王][万天钟]等。吸收关中民间吹打而来的有[绣荷包][采桑][钉缸][西番赞][哭长城][挖菜头]等,和其他地方剧种通用的有[水龙吟](京剧的[大开门])[马队](昆曲的[朝天子])[三眼腔](昆曲名[三腔])[唢呐皮](昆曲名[哭批])等。源自古代军乐的有[番王令][五句点将][走马点将][女点将][毛点将]等。这些曲牌进入秦腔后,都经过剧种化和戏剧化改造,并与原曲显现出较大差别。唢呐曲牌类型秦腔唢呐曲牌按其基本特性、用场和感情表现大致可分为祭奠哭泣、坐帐登殿、练兵起兵、饮宴庆功、比武点将、坐洞行云、迎宾接旨等多种类型。每种类型都有多种曲牌,这些曲牌还可根据需要,做出“摘段”和“换头”等不同处理,即摘取一首曲牌的某一部分,通常摘取后半段或者前半段。如[滴溜]曲牌便有前半段和后半段之分;[尾声]也被分为[前尾声]和[后尾声];后半段也称“含头”,如[紧起含头][朝天子合头];有的曲牌,正曲不变,只换曲头,如[流水空场],因起腔头的多样变化,便有了3种不同曲头的[慢空场]及[流水空场][尺六空场]。祭奠哭泣曲牌 用于灵堂祭奠悲痛哭泣场面的唢呐曲牌,主要有[钉子钉][摆马枪][王昭君][祭沙][闹元宵][正调大开门][商调大开门][小宫调小开门][正调柳青娘][凡调柳青娘][梅调柳青娘][小工调柳青娘][西番赞][三难女][千里独行][钻天哨][张良归山][刮地风][鬼推磨][正调马道仁][凡调马道仁][雪花飘带黑驴赶脚][梳妆台][小放牛][绣荷包][唢呐皮]等。坐帐登殿曲牌 用于天子坐帐登殿吹奏的唢呐曲牌,主要有[男朝天子][女朝天子][水龙吟][番王令][一枝花][贼娃朝天子][十三铰子]等。练兵起兵曲牌 用于练兵起兵和军队列队过场吹奏的唢呐曲牌有[背番子][神童歌][驻马亭][红绣鞋][佛祠][将军令][乌马江儿水][石植花][洞兰玉][玉芙蓉][锦宴开][蜜番序][朝阳歌][北庆阳会][东步步娇][鸡翎][普天乐][大刀长引[排歌][动銮舆]等。饮宴庆功曲牌 用于摆宴饮酒庆功吹奏的唢呐曲牌,主要有[寿筵开][正调抱妆台][凡调抱妆台][商调抱妆台][画眉序][元令好][本序][江儿水][番坡燥][哭皇天][北调]等。比武点将曲牌 用于比武点将和烘托战斗场面吹奏的唢呐曲牌,主要有[黄龙滚][夏小乐][碟子翻][斗鸡背][马队][耍孩儿][压一拍][收江南][节节高][萧萧令][柱子乐][女点将][毛点将][五句点将][正点将][走马点将][新水令][八句粉蝶][八句新水令]等。坐洞行云曲牌 神道人物修禅坐洞驾雾行云时吹奏的唢呐曲牌,主要有[哪吒令][功曹令][赏宫花][连云起驾][菩萨台]以及由唢呐吹奏的[指贤塔][庵僧曲][喜滋滋][一里和风][光闪闪][羡招娜][万天钟][刮地风][五张条子][段得词]和[大赐福]套曲、[富贵长春]套曲曲牌等。迎宾接旨曲牌 用于行路迎宾送客接驾接旨吹奏的唢呐曲牌,主要有[排歌][中军令][状元令][勒马令][锁南枝][风入松][甘州歌][出追][添丁叙][两锤半][贼娃朝天子][和尚令][慢空场][流水空场][尺六空场]等。其他场面曲牌用于秦腔中表现打扫行船降番画押写信观表修书以及零碎场面时吹奏的唢呐曲牌有[队伍歌][正调水龙吟][行船歌][三眼腔][正调唢呐皮][凡调唢呐皮][雁儿落][相龙牙][红绣鞋][王子观表][王子拆书]以及[巧相逢][七句半][庭前议][采桑][气炸雄威][尾声][前尾声][后尾声][全尾声]等。 -
82019-10
[ 词条 ]水龙吟
秦腔曲牌。起源甚早,为宋代词牌之一,诸宫调中都有它。明清进人戏曲领域,京剧称[大开门],秦腔称[水龙吟]。属唢呐曲牌,与[大开门]比肩,同系两个情趣完全不同的唢呐曲牌。[水龙吟]庄重,多用来渲染主帅升帐、重臣升堂等庄严宏大的场面。如秦腔《收姜维》的诸葛亮升帐,《血手印》中的包拯法场升堂监斩,唢呐即吹奏该曲牌。[大开门]悲伤,故多作为哀乐,较多吹奏于灵堂祭奠或哭泣之时。[水龙吟]还可用于打扫、降香场合,若用于降香,还要加奏云锣。秦腔[正调水龙吟]唢呐牌子曲,曲体长大,以[慢五锤]大铜器领起,[十三铰子]为曲头,定凡调(相当于现代的D调),即筒音作5,再接奏[正调水龙吟],定调也随之转为F调,即前调筒音的5,等于后调筒音的1。 -
82019-10
[ 词条 ]梳妆台
秦腔曲牌。源于明清时调,初系江南民歌,明末传人北方,被北方曲艺、戏曲所吸收。秦腔有弦索曲牌、唢呐曲牌、笛子曲牌和笙管曲牌四种。弦索曲牌仅欢音无苦音,其曲调已与明清时调大异。曲体规则整齐,旋律流畅跳跃,多用于迎亲、摆宴、抬轿及打扫厅堂等场合。唢呐曲牌[梳妆台]恰相反,仅苦音而无欢音,常在堂鼓、汤锣、铰子等乐器伴奏下,用于祭奠。笛子、笙管曲牌[梳妆台],则属欢音系,多在降香、御宴、迎亲等喜庆场面中吹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