检索词:
检索到 3569 条相关资源
-
82019-10
[ 词条 ]《谢瑶环》
新编秦腔历史本戏。田汉根据秦腔传统本戏《女巡按》改编。事出李十三《女巡按》。陕西省戏曲研究院首演。雷通霞饰《谢瑶环》之谢瑶环(王正强提供)谭天杏饰《谢瑶环》之谢瑶环、王新仓饰袁行健(戏曲研究院提供)本剧讲述了武则天时,江南农民逃往太湖聚义,武侄梁王武三思和御史中丞来俊臣力主征剿;尚仪院司籍女官谢瑶环力主安抚。武则天对谢所奏深为赏识,钦命谢为右御台史,改名谢仲举,赐尚方宝剑,巡按江南。一天,在苏州伍员庙中,武三思之子武宏和来俊臣的异父弟蔡少炳,带家丁强抢民女萧慧娘,江湖义士袁行健路见不平,与众奴厮打,诉诸巡按大堂之上,袁举发武宏的罪状,武谎称慧娘为所买奴婢,慧娘未婚夫龙象乾赶到辩理,谢秉公断案,武、蔡不服,大闹公堂,迫使谢动用尚方宝剑,斩蔡少炳,杖责武宏。谢见袁行健器宇轩昂、豪侠尚义,爱慕不舍,后经花园定情,两人遂结成姻缘。武三思、来俊臣为替子、弟报仇,诬告谢通敌谋反,矫命南下,将谢拘审。武则天为查实此情,密幸江南,时谢已被酷刑致死。武则天盛怒,诛来俊臣、武宏,撤武二思天官尚书之职,追封谢瑶环为定国侯,礼葬吴江东岸。 -
82019-10
[ 词条 ]跳门坎
跳门坎秦腔曲牌。分[欢音跳门坎][苦音跳门坎]两调。[欢音跳门坎]多用于温馨的思念和亲切的安慰,秦腔《辕门斩子见太娘》唱腔中,就用它配合杨延景向进帐讲情的太娘跪拜、问安、思索、温存地捶背和卖乖的憝笑等一系列表演动作。[苦音跳门坎]的例证,同样出在《辕门斩子见太娘》杨延景的唱腔中。佘太君为救孙儿杨宗保性命,多次讲情不允,最后竟然跪拜在延景面前。这一“母拜子”的戏剧情节,引发了杨延景神情的惊惧和痛心的回忆,对母亲亲昵地请罪,于是,乐队奏[苦音跳门坎],杨延景在伤感的乐曲声中,展开哀告、赔罪、揉膝、踱步苦思、倒步中撞娘等一系列戏剧性表演。在《祭灵》唱腔中,[欢音、苦音跳门坎]是结合在一起奏出的,在刘备“军人们酒来、酒来哟哈哈……”道白之后,[欢音跳门坎]奏响,表达了他对张荀、关兴刀劈谭雄,生擒薛丁的喜悦;可是,面对关、张灵位,[跳门坎]又变欢为苦,很好地烘托出刘备因桃园二弟遇害归天的悲伤情怀。[欢音跳门坎]和[苦音跳门坎]的曲调旋律完全一样,不过各自的音阶结构不同,促成了[欢音跳门坎]欢快、[苦音跳门坎]忧伤两种截然不同的感情色彩。 -
82019-10
[ 词条 ]风入松
秦腔曲牌。传为猫康所作。成为曲牌后,北曲属双调,南曲属仙吕宫双调,在昆曲中常在双调套曲内使用。京届也作为大字牌子演唱,用于行路、发兵等场面。秦腔中的[风入松]为唢呐曲牌,由于节奏明快跳跃,旋律刚劲有力,多配合舞剑等动作表演,秦腔《群英会》舞剑时此。牌还以三段使用,分别用于立约、画押、书写文字等场合。《荆轲刺秦》中荆轲当殿向秦王献图时,双唢呐即奏[风入松]曲牌。类似的唢呐曲牌还有[三眼腔],《四进士》中巡按毛朋私访,于柳林替杨素时的三眼腔。 -
82019-10
[ 词条 ]《桃叶渡》
新编秦腔历史本戏。关睢编剧。唱做并重戏。本剧讲述了南宋赵构时,釆石一战,金兵大败。山东耿京率领的天平义军行至济州城下,欲乘此时机一举灭金。差辛弃疾、贾瑞等将领,往南宋王朝请兵,合谋北征。赵构苟且临安,拒不出兵,只讲议和。适义军张安国等将领叛变,杀耿京,投降金国。金国总管郭拉们,派张安国返回,借机扑灭义军张帼英部,行至桃叶渡,为北上将领辛弃疾所杀。张部义军又反正归辛。辛与张帼英等部合营,计图进兵北上。 -
82019-10
[ 词条 ]《反徐州》
新编秦腔历史本戏。马健翎整理。须生、武生、净角唱做戏。事出传统秦腔、同州梆子本戏《串龙珠》。陕甘宁边区民众剧团首演。本剧讲述了元顺帝时,贵族完颜佗与子完颜龙出猎借水,剁去花云妻之手,又以贩私盐为罪名收押花云舅郭广卿,并诬赖典当袓传串龙珠之侯伯卿为盗,牵连典肆主人康茂才,送交州衙追赃问罪。州官徐达秉公判案,被完颜父子革职。义军头目郭广卿愤之,打死继任州官,劝徐达起义。花云搬来梵王宫僧兵,一战杀死完颜父子,集兵焚王宫,拥徐达起义。 -
82019-10
[ 词条 ]王景民
王景民(1917~2000)秦腔演员。工净。陕西人。1939年到甘肃,先后在兰州众兴社、振兴社、盟胜社挂牌唱戏。后到玉门油矿秦剧团。晚年落脚于酒泉地区秦剧团。体形魁梧,演戏卖劲,并有耍牙特技。早年不善唱工,后来嗓音转润,开始饰演包拯等大花脸角色。擅演剧目有《淤泥河》《荆柯刺秦》《芦花荡》等。 -
82019-10
[ 词条 ]《中国秦腔》
秦腔专著。焦文彬、阎敏学著。2005年4月陕西人民出版社出版。全书分10章。全面论述了秦腔的历史、文学、音乐、表演、舞美、技艺、班社、理论研究及其传播与广泛影响。 -
82019-10
[ 词条 ]金行健
金行健(1932~2007)戏曲剧作家、理论家、一级编剧。北京市人。满族。1949年华北大学戏剧系毕业后,调华北大学文工一团任演员。1951年调西北文化部、西北剧协工作,1954年底调甘肃省文化局,先后在甘肃省京剧团、甘肃省陇剧团、甘肃省戏曲艺术研究室、剧目工作室和甘肃省文化艺术研究所任导演、编剧、编辑、副主任、所长等职,后任甘肃省文化艺术研究所名誉所长。创作有戏曲剧本《枫洛池》(合作)《善士亭》(合作)《山乡花红》《杨七娘》《天麻沟传奇》(含作)《番禺令》等30余本。其中《枫洛池》曾参加国庆十周年献礼演出,《杨七娘》《番禺令》均获奖。另有影视剧本《生女之后》等3部。还发表《戏曲传统剧目的特殊表演方法》《关于戏曲艺术发展的几个问题》《地方戏的整体继承及其局限》等论文和短评约60余篇。系中国戏剧家协会理事、中国戏曲协会理事、中国少数民族戏剧学会理事、第三届甘肃省戏剧家协会主席。